叶艳琼(左一)
清晨的应城市田店镇曾河村,雾气还未散尽,叶艳琼已轻手轻脚地推开父亲的房门。床边的药盒整齐码放,她熟练地倒水、喂药,又用温热的毛巾为父亲擦拭脸颊。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
命运骤变:从异乡打工到病榻守护
2019年,叶艳琼还在武汉一家工厂打工。每月微薄的工资,她总会省下一半寄回家。“爸,这个月给您买了新棉衣,天冷记得穿。”电话里,她总这样叮嘱。可2021年的冬天,一通紧急电话打乱了所有平静——父亲突发脑梗中风,全身瘫痪,连话都说不清。
病房里,母亲熬红的双眼让叶艳琼揪心。“妈,您歇着,我来。”她辞去工作,背上行囊回了村。从那天起,她成了父亲的“全天候护工”。翻身怕生褥疮,她定好闹钟,每两小时帮父亲换一次姿势;喂饭时,父亲吞咽困难,她便一勺米糊吹凉了再送;为防肌肉萎缩,她每天扶着父亲在院子里一步步挪动,短短十米路,父女俩要走半小时。
“他像孩子,我就当他的老师”
病后的父亲变得沉默自卑,甚至不愿见人。叶艳琼翻出孙子的识字卡片,蹲在床边一遍遍教。“爸,这是‘树’,您最爱在村口那棵大柳树下晒太阳呢。”见父亲眼神发亮,她又托人买来儿童拼图,陪他一块块拼出图案。渐渐地,父亲的手指能动了,含糊地喊出“琼”字时,叶艳琼背过身抹了泪。
为了让父亲重拾笑容,她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门,“叔,有空来家坐坐,陪我爸唠几句。”起初父亲躲闪,她便拉着他站在院门口,逢人路过就高声招呼,“刘婶,您家的油菜长得真旺!”日子久了,父亲开始主动点头回应,甚至能拄着拐杖去村头看人下棋了。
孝心传递:从“小家”到“大家”
村委会得知叶艳琼的难处,邀请她回村工作。如今,她不仅是父亲的“专属护士”,还成了村里留守老人的“贴心闺女”。独居的王奶奶家灯泡坏了,她踩着梯子去换;孤寡的曾爷爷咳嗽不止,她连夜送药上门。“人都有老的一天,能帮一把是一把。”她说这话时,正给父亲按摩膝盖,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人舒展的眉间。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有人问叶艳琼:苦吗?她摇摇头,指了指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父母笑容朴实,她站在中间,手臂紧紧搂着二老的肩。“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啃着红薯供我读书。如今他们需要我,我哪有理由不陪着?”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孝字拆开,是‘老’在上、‘子’在下。父母扛了一辈子风雨,该换我们撑伞了。”
夕阳西下,叶艳琼搀着父亲在河堤上散步。父亲的步子仍有些蹒跚,却稳稳踩在她的影子里。曾河村的风拂过稻浪,将这段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悄悄传得很远,很远。
(来源:应城市田店镇 通讯员:胡元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董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