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应城市南部边陲湖区——见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六十年

©原创   08-01 17:12   应城卫生计生


\


    “芦苇杂草烂泥窝,血吸虫病大肚子多,白天不见人,晚上鬼唱歌。”这首旧歌谣是应城市南部边陲湖区在解放前血吸虫肆虐的真实写照。位于应城市南部边陲湖区 的天鹅镇与义和镇,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窝子,尤其是天鹅镇西湖村严徐咀,解放前20多年有60多户200多劳力,因本病流行,感染了血吸虫病,人口相继死 亡,仅剩下1户、6口人,变成了1个屋迹残碎鼠横流的荒台子;义和镇铁塔村解放前,由于血吸虫病的严重摧残,先后有120多户死绝,80多户妻离子散,流 落外乡。解放后,特别是我市开展血防工作60年后的今天,湾湾通了水泥路;家家有了摩托车、电瓶车、农用机动车、大彩电;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几乎人人使用 上了手机,90%的农户住进了小洋楼;相当多的农户买了小轿车、电脑等等。总之,这两个村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4月13日,笔者慕名 与应城市血防几位退休的老领导重新踏上了去南部边陲湖区义和镇铁塔村与天鹅镇西湖村的道路。
    当天上午,汽车沿着富水河西大堤宽敞洁净的水泥道路前行,离城区不到二十分钟,很快来到了汉北河堤滩。同行的市卫计局局长杨清秀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血吸 虫肆虐的地方。我们看见大堤上随处可见高大的警示牌,提醒人们不要下河游泳与放牧,南北两岸成片的意杨树林在春天的阳光下一派生机勃勃,这是我市翻耕种植 灭螺,人畜同步治疗,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畜栏),营造抑螺防病林,控制传染源,落实卫生、水利、农业、林业四大血防项目所取得的显著成 绩。拐下大堤,顺着绿油油的麦苗和丰收在望的油菜田前行,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的迷人风采。来到一排排整齐农家新居楼的铁塔村,我们看见 的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富裕和丰足。
    义和镇党委胡书记告诉我们,铁塔村地势低洼,村组分散零落,村民饱受水灾与血吸虫害之苦。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2013年,义和镇将铁塔村移北、移 南、贾台、铁塔、泵站五个自然湾进行迁村腾地700亩,共投资3180万元,建设了172套两层民居住宅,完善了水、电、路、通信网络和休闲广场等公共设 施配套工程,建成了一个铁塔新型农村社区。“村民们自从搬进了新建的社区楼房后,就享受着和城市居民一样住房和休闲的待遇”。该社区的一位居民高兴告诉我 们说。
    下午,汽车从天鹅镇汉北河双渡口开始,沿着北堤前行,我们看见沿河堤建设10余公里的围栏禁牧网和2处渔船民集散地建的无害化公厕。同行的市血防办领导告 诉我们,应城市血防围栏禁牧经验在全省推广,“围栏”的出现,只是应城树立“大血防”、促进“大防范”,创新血防工作的一个“小不点”。
    拐下大堤,汽车沿着通村公路前行,来到了西湖村。同行的市血防办领导告诉我们,早在几年前,天鹅镇西湖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车难行人难走,农业生产条件 差,一直是当地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2015年以来,在省财政厅的对口帮扶下,把这里作为应城市血防综合治理的示范村进行建设,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本 村的道路、下水管网、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7个自然湾配备垃圾筒500个,垃圾箱8个,垃圾车1辆,使村里的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还建设了一 个高标准的村卫生血防室。一位姓田的村民告诉我们,血防部门每年秋季都会到村里来开展普查普治,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假日还派血防医生上门来为返乡人 员进行身体检查。现在西湖村在外面打工、经商、参军、读书上大学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身体检查出有血吸虫的,而且我村生产的西汊湖优质鱼和优质大米在全市有 名呢。现如今全村实现了“生活沼气化,环境生态化,行走路硬化,照明电气化,粪便无害化”这五个现代化呢!他的语气质朴直率,但却透着骄傲和自豪。
    “土地成片一方方,新村楼房一幢幢,机器耕种把歌唱,人人身体强又壮。”这首当地的新歌谣就是见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六十年的真实写照。(黄友阶 李新平 曹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