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停放整齐的共享单车 记者周迪 摄
“坐车到街道口,早高峰时段起码要堵上25分钟,现在骑一辆共享单车,5分钟就过去了。”家住武昌雄楚大道幸福村的黄女士很感谢共享单车,因为她从此不用担心到位于“全市最堵点”街道口的省妇幼保健院上班再迟到了。
共享单车是一种怎样的事物,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火遍武汉?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入驻武汉的三家共享单车企业,以及专家、管理者,为市民解读这个可能疏导武汉交通拥堵的“破局者”。
中心城区有8万至10万辆
二三十岁年轻人最爱骑
从去年12月29日第一批摩拜单车落地,随后ofo、哈罗单车(hellobike)相继进入,武汉人骑上共享单车已有3个月。据三家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投放的单车总数在8万至10万辆之间,是原有的环投公共自行车的两倍,主要分布于汉口、武昌和光谷片区。
它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速度也令人惊叹。在不少市民印象中,2月底的一个晴朗周末,大街小巷突然随处可见骑着小红车、小黄车的年轻人;从骑行数来看,仅ofo一家在武汉的日均骑行人次就达到40万,频次是启用近两年的环投公共自行车的4倍。粗略估计,几大共享单车企业日均骑行使用量接近百万量级。
“受欢迎,是因为抓住了痛点。”摩拜单车武汉城市经理李欣介绍,根据摩拜的调研,1至3公里的短途出行令许多武汉人感到不便,也是摩拜要解决的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汉口西北湖、武汉广场、武昌积玉桥地铁口周边,在视线范围内都能方便地借到车,的确解决了上班族从公共交通站点到目的地的衔接问题。哈罗单车武汉城市经理彭俊则认为,共享单车还解决了私有单车的诸多不便,带来了骑行习惯的回归。
因为其智能化的特征,共享单车是年轻人的专属。数据显示,在武汉,共享单车的注册用户集中在20至35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对于注册、扫码、移动支付的使用方式更为谙熟。
天生自带流量
资本热捧共享单车
单车企业靠什么赚钱?每半小时1元钱(轻型车0.5元)的租金,能支撑它们维持下去吗?这是令无数人好奇的问题。
三家企业负责人均告诉记者,成本主要包括单车投放、车辆零配件以及运维人员的工资。从业内分析的数据来看,摩拜的车辆成本最高,每辆车对外公布的造价是3000元,第二代轻型车降至千元以下,依然是最贵的;ofo的单车成本最低,每辆在300元左右;哈罗单车则介于两者之间,每辆在700元左右。
而后期的运营也是一笔可观的成本。李欣介绍,共享单车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依靠用户之间自然流动;在这个微循环体系中,仍然有一些人流量大的点位需要工作人员的调度。因此,摩拜在武汉目前有上百名运维人员,对堆积的车辆进行纾解、处理故障。“保障车辆的完好以及使用中的安全,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这一项成本不能省。”哈罗单车的运维团队有60人。ofo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但因为车辆造价低,其日常损耗也是最严重的。“我们正在考虑更好地使用科技手段,例如蓝牙技术、红包车,实现智能化管理。”李欣说,长期依靠人力,其实并不符合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特点,单车企业也想从高额的人力成本中挣脱出来。
相对于前两项成本,另一项固定投资成本可能更令共享单车企业头痛——那就是本该遍布使用区的停放设施。日前,摩拜在武大校园里设置了专属停车位,并表示在2017年内,将市区的停车点增加到1000个,借此引导用户规范地使用单车。而其他两家企业尚未对这一板块进行投入。
资本热捧成了支持共享单车热的最大动力。和许多苦苦寻求资金的创业项目不同,共享单车称得上是资本的宠儿。3月1日,ofo宣布完成D轮4.5亿元美元的融资,而摩拜今年已融资超过3亿美元,哈罗单车则在年初拿到了GGV纪源资本的投入。
“共享单车是一种天生自带流量的事物。”在阿里巴巴工作近7年的彭俊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风口行业,“此前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在大街小巷人尽皆知。”在他看来,有了流量,有了用户,等时机到了,总会衍生出合适的盈利模式,这正是投资机构所看重的。
共享单车能走多远
“用户好感度”是决定因素
近日来,摩拜单车和ofo即将合并消息传遍互联网。这一情况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火爆的滴滴打车与优步中国联姻。但这也让用户生疑,滴滴打车与优步合并后,现在手机叫车价格上涨、服务体验好感度下降的一系列问题,是否会在共享单车领域重演?
武汉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胡润洲认为,共享单车之所以受到欢迎,是起步阶段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痛点”,并在此基础上赢得了用户和资本青睐。在这一阶段,可以说用户需求与资本需求是一致的。但在这一成功的基础之上,用户需要在“有没有”的问题之上,继续解决用得“好不好”,而资本介入共享经济之后,追求的是更低成本、更多回报。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也是对企业更大的考验。甚至对资本运作体系和政府管理的成熟度,也是一个挑战。
胡润洲表示,任何成功的服务型企业,核心都应是用户的体验好感度,一个成熟的资本体系内,这样的企业会赢得更大力度的投资,也会得到政府更有力的支持。现实中的共享单车企业,也应该更多关注让用户更安全、更便捷、更文明用车,通过“口碑”来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武汉自行车承载量接近上限
共享单车将迎来“门槛”
3月15日,上海市叫停了中心城区的共享单车投放;叫停前,已有6家单车企业进入。“小红车”“小黄车”和“小白车”在武汉三足鼎立的局面会维持多久?还会有后来者吗?
对于这个问题,摩拜和哈罗单车的骑行数据给出了答案的其中一面:武汉还有继续投放的空间。彭俊说,在大家眼里,武汉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城区面积大,年轻人口多,几乎不输上海。
偌大的武汉,能“吞下”多少辆共享单车?武汉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胡润洲表示,武汉现阶段缺乏“慢行车道系统”,以目前的交通状况,10多万辆自行车是承载上限。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角度出发,对市场准入尚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的共享单车行业,进行规范迫在眉睫。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共享单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进入“门槛”。“并非一辆传统的自行车加上一个密码锁,就可以叫做‘共享单车’。完整的共享单车首先在质量上应优于普通自行车;其次是科技指数,无论从使用或管理,它都有别于传统的自行车,而是具备了互联网的智能化特征;最后,它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改善城市慢行系统提供决策参考的社会责任。”李欣说。据了解,我市正在积极地制定共享单车管理规范,未来共享单车车辆质量、安全性、保险、管理系统等都符合一定标准,才能进入城市交通系统。
本报记者匡志达 刘兆阳 通讯员丁义凡 叶瑞雪 吴昊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