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尹丹
我市做好“稳粮增效、提质优供、规模效益、强农惠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文章”,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提高供给质量。
“五一”开园来,前来楚珍园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仅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已发展了5个过千亩的“旅游+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
为盘活存量守红线,管稳面积,鼓励支持各乡镇开展迁村腾地、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我市探索推进工业用地短期出让、先租后让、年租制等模式,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限。2016年,处置低效用地3宗、闲置土地7宗,共405亩。多方整合国土、发改、农发办等部门项目和各类社会资金3.31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各类经营主体投入1.0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1万亩,实现“稳粮增效”。
我市引进湖北鸿都(帮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8500万元,在南部湖区——义和镇发展虾稻生产,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总规模达到3040亩。为做好“提质优供”文章,我市采取统一供种方式,实施籼改粳和香稻壮大工程,汤池、陈河等6个乡镇建成1万亩粳稻生产基地,陈河、杨岭等6个乡镇建成8万亩香稻生产基地,亩平增收200元。同时,坚持在南部发展蟹虾混养、蟹鳜套养、小龙虾野生寄养,西部发展甲鱼温育敞养、鱼甲套养生态养殖,北部和东部发展名特优立体精养,全市渔稻综合种养面积达5.4万亩,其中虾稻4.2万亩、鳖稻1.2万亩。
为最大发挥农业规模效益,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7.29万亩,去年整合涉农资金3.27亿元,建设农业项目78个,带动5亿多元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展。两年来,全市共投资48120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7个。今年,整合资金2.5亿元,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43个、灾后补短板项目14个,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