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逢春
膏盐遗迹绽新蕾
文:徐建平 吕 真
矿业遗迹主要是指矿产地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史迹。矿业遗迹在经过合理的规划、独特的景观设计、严格的环境治理和恰当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可作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应城膏盐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矿业遗迹。如何将这些矿业遗迹变废为宝,焕发生机,使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代又一代应城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目前已初步探寻到一条前程似锦的有效路径。
一
“无数次的经过膏山,今为富水河而登上;
儿时记忆中的渡口,今是一骑轻风而过;
被粉尘掩饰不去的青砖红瓦,历经风雨,依然是那样壮实豪迈,一切都依着在那个年代,而今只是显得苍老寂静一些。
骡铃蹄声,消失在天际云层;
膏峒号子,沉默在荒野草地;
被锈蚀掩饰不去的铁轮钢齿,历经磨砺,依然要坚韧地转动,有了富水河的滋润,他们准备着、等待着下一朵花的盛放。”
——摘自 应城网《泊庐日记》
应城发现、开采、利用膏盐的历史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团山北坡“崩崖裸露石膏,乡民掘坑浅采”,迄今近50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以前,在朝廷盐政统制的监管中,应城石膏采掘业,为单一采膏阶段,熬盐业为“多违禁盗取”;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淮盐通道阻塞,湘鄂豫皖食盐紧缺,咸丰三年,应城获准熬盐,即进入公开合法的膏盐兼采阶段。据记载,日军侵占应城前的1937年,膏盐矿区有矿井280对,年产石膏7万多吨,年产盐32万担;至应城解放前夕,膏盐矿区仍分布有矿峒3家、盐棚73家。解放后,国家为合理利用地下资源,对石膏实行有计划开采,膏盐矿逐步实行国营,湖北省应城石膏矿成立,抛弃传统掘井模式,分别建设了大型矿井一分矿(俗称“五0坑”)、二分矿(又称“五六坑”)、三分矿(又名一号斜井)、四分矿,其中一二三分矿现已停产。1952年,盐棚熬盐因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原有盐厂从膏矿中全部裁撤,熬盐生产停止,应城结束了“膏峒为盐峒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盐与膏同出一峒”的历史。1958年10月在城东烧香台动工兴建新型盐井一对,以旱采方式,采出了地下岩盐。1960年湖北省应城盐矿建立,应城石膏和岩盐开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民营膏矿也随之兴起,相继建成了红旗、祝墩、五份、蔡杨、红堂、肖廖、齐王、龙集、团山、棉田、赵畈、机房等石膏矿。目前,全市有石膏开采企业11家,石膏年生产能力85万吨;岩盐生产企业6家,原盐年生产能力350万吨以上。
几百年的开采,给应城矿区留下许多珍贵的矿业遗迹,如矿洞遗址、膏盐生产工具、膏盐集镇老街、膏盐运输码头遗址、膏渣堆、晒盐台遗址等。据1958年对老矿峒的调查,在盛家滩老井区内,有老井峒82对;郭家湾老井区内有老峒135对,邹郭湾2.4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2对老峒。许多采矿遗址长期被遗弃不管,没有进行保护开发,有的只是简单加以处理(如封洞)。进入21世纪,应城境内仍有迹可寻、保存相对完好的遗址不足百处,如河坡湾膏峒、“叫花子坟”膏峒、“鸦鹊窝”膏峒、六堰角膏峒、“倒坡子”膏峒、大富水巡检司码头遗址、龙王集膏盐集镇老街等。
这些矿业遗迹具有明显的应城地域特色:一是时间跨度长。应城膏盐开采有近500年历史,虽然许多矿业遗迹消失在大自然的风雨中、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许多仍有迹可寻。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膏盐文化”表现在物质上,有膏盐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膏盐制品、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等;表现在精神上,主要是膏盐资源的发现史、开发史、矿工抗争史,矿山沿革的记载、文献,以及“膏峒号子”、劳动歌谣和有关膏盐的传说故事等。矿区还有建于1925年的红堂(即圣家岭教堂),为罗马式群体院落建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物建筑,更是雷幺领导的工农暴动及“应城教案”的有力见证。这些文物古迹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三是分布比较集中。应城石膏开采范围集中在龙王集、潘家集、团山、盛家滩一带,以团山为中心,呈带状分布,面积约26平方公里。这里有山有水,林木葱郁,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矿业遗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四是矿洞遗址与新矿并存。应城膏盐开采绵延几百年,一方面留下大量矿洞遗址,另一方面新的矿井在不断开掘。应城膏盐开采史,就是一部膏盐开采技术进步史。
二
目前,国外对于地质遗迹、矿业遗迹都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矿业遗迹保护开发的研究,并很好地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来解决矿业遗迹破坏和土地荒废闲置问题, 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矿业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博物馆模式。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矿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游客参与感和认同感。比较典型的是波兰的威利奇卡盐矿,虽然至今还在运转,但它主要是作为一个博物馆,靠游客带来丰厚的收入;又如苏格兰威士忌文化遗产中心,通过主题博物馆、剧场式场景、视听节目等方式向游客讲述威士忌的时代发展史,游客们可以坐在威士忌酒桶形的电动车内游览景区,观看甚至可以加入到威士忌酒的制作过程中。
风景区模式。将采矿遗址建成一个旅游风景区。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早在汉代是一个开采建筑用材的青石采石场,长年累月的开凿形成千奇百怪的峭壁和深邃的水塘,经不断改造与维护,形成了山水交融、洞窍盘错的风景旅游胜地。
矿山公园模式。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 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 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特定的空间地域。湖北黄石矿山公园,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并于2010年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地下储物模式。利用废弃的矿洞,储存战略物资、垃圾、核废料等。如德国利用废弃的盐矿在地下储存核废料,在现有的四个临时储藏核废料的基地中,两个是废弃的盐矿。
三
应城膏盐矿业遗迹具有明显的应城地域特色,鉴于此,应城市在保护利用方面以把握好“三大原则”为前提:即社会效益原则,在充分挖掘矿业遗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合理利用,不能对矿业遗迹造成破坏,使不可再生的矿业遗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生态效益原则,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将矿山环境建设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景观游览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挖掘膏盐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市石膏开采主要集中在地下,所遗留下的采矿遗址也在地下,为此,应城市坚持科学采用三维立体开发模式和多层次保护模式,对膏盐矿业遗迹进行开发与保护:所谓三维立体开发模式,即坚持地下开发、地表开发和地上开发“三位一体”, 任何单方面的开发, 都不能将矿山废弃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所谓多层次保护模式,即采取国家、地方、企业或个人的纵向保护,和地方各部门间及地方与企业或个人合作的横向保护。
近几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以开展膏盐矿业遗迹保护、科普教育及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坚持历史文化开发与地区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旅游休闲、陶冶情操等因素,大力支持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立项与建设, 以有力促进应城膏盐矿业遗迹的保护工作,推动本市西部旅游经济区的大发展。应城市于2010年5月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矿山公园,是全国首批以膏盐为主题的风景旅游区和矿山博物馆,并引进广东振鹏集团建设。(注:此地插入应城国家矿山公园规划图)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应城市西北风景秀丽的团山,距应城市中心城区约6公里,以团山庙为核心,东至李咀水库,西南至潘集村,南至红堂村,北至团山北麓大富水河沿岸;园区内拥有我国优质纤维石膏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遗址,早期矿业遗迹距今已400多年历史,是应城人民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逾80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有文化广场区、博物馆区、温泉度假区、高新农业示范区等13个功能分区,此项目已于2011年6月下旬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初步计划2012年底一期项目竣工开园。广东振鹏集团将以应城国家矿山公园为载体,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把园区打造成集矿山遗迹保护、历史文化研究、生态环境治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常识普及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矿山旅游观光胜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应城膏盐矿业遗迹将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越来越大的综合效益,成为应城西部旅游经济区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