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膏盐埠:远埠开市走四方

08-16 16:06   www.yingchengnet.com  

膏盐远埠

远埠开市走四方

李怡南 吕真

自明·嘉庆年间(1522-1566年),应城县西北团山崩岩,乡人掘峒采膏,应城膏盐业从此兴起,至今跨越约500个年轮。500年来,从乡人携凿带筐、露天捡拾,尚不知膏为何物,到峒商缒险凿幽,自产自销,外地客商来应城采购;从人挑畜驮或独轮车运,翻山越岭,到“贾舟收买,载运汉皋,以贩四方”;从市镇勃兴,物流热起,膏盐市集如织网,到汉口立埠,商帮兴起;从峒商在大都市组设膏盐公司,专事销售,产销联营,到水陆联运,跨海越洋,直至网上交易,朝发夕至,远销全球……应城膏盐行销四方,膏都盐海声名运扬!本期将以深情凝重的笔墨演绎应城膏盐远埠开市行销四方的风雨脉络。

一、“峒商”问世

大富水蜿蜒西北奔来,团山山脉由东而西横障于南。团山之周,富藏石膏,土人乡民任由掘采,他们挖成数尺深的坑、峒,自谑为“鸡窝峒”、“狗爬峒”。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膏峒渐挖渐深,靠挖石膏为生者亦愈来愈多。人们远离团山向东开凿井峒,从肖家坟、陡河坡又东南到王家庙;从东南卧虎岗、凤凰嘴又西到潘家集、张家岗、丁家岗、庙岗、棉花田,再到龙王集,逐渐形成东西长约30里、南北宽约4里的采矿区。应城人将这块采膏区约定俗成称为“峒上”。

随着采膏规模不断扩大,一家之力难行,采膏者开始相互合作,或雇人采膏,石膏“峒商” 始现。

二、商贾汉皋

明末清初,应城石膏主要是自产自销,多以外地客商来应城采购,石膏行销,则以水运为主。至民国13年(1924年)曾有小轨铁路作县内产地至码头的运输;民国37年(1948年)始有汽车装运。1960年,形成以汽车为主的水陆联运;1980年,矿区开通铁路专线(通连汉丹、京广铁路干线)营运,汽车、船只辅运。

应城境内有两处石膏输运码头,一是大富水中游的湾上(又称西河渡),一是县西南陈家河,这两处设有“膏园”贮运场地。“北山”各膏峒,一般用牲畜或独轮车将石膏直输到湾上码头;“西山”各膏峒用牲畜或独轮车运到陈家河码头。从湾上启运的水运路线是:湾上—黄家滩—牛蹄口—麻河渡—刘家隔—蔡甸—汉口硚口膏场。从陈家河启运的水运路线是:陈家河—汉北湖区—新沟—汉江—硚口膏场。其时,应城石膏以这两路水运进入汉江,以汉口为主要集散地。应城石膏水运所经地,都是古代江汉流域的商业重镇口岸,随着应城石膏的盛产、行销,更使这两条水路成为汉江下游商业“黄金水道”。

城关镇,位于县城中央,大富水纵贯城西,明代始居应城商业集镇之首。大富水改道前,湾上在河西,西山驮队每天往湾上运膏,湾上成为应城除本矿外最大膏园及石膏外销平台,稍有风吹草动都直接影响全国石膏行情。湾上码头上的舶船来自汉江、长江,成为大富水上最繁忙的石膏等商品中转码头,是应城石膏运销枢纽地之一;如今,湾上仍为城关装卸公司石膏水运码头。

陈家河镇,位于县境西南,东濒龙赛湖,下临刁汊湖、天门河,北倚古川汉驿道(后改为汉宜公路);陈家河沿河一线有六个码头,直通汉北湖区入汉江,明代即是官船行走通道,且无枯水和特大洪水之忧。清·康熙初年(1662年)这里已成一个乡村里栈,乾隆时始于此设团,仅次于城关湾上集市;随着膏盐矿业发展,峒商所产膏盐大都由此装船外运,同时,湖区芦柴也由水运经陈河码头转运至西山作熬盐燃料。陈家河素称“小汉口”,有记载说,夏秋水丰芦白时,沿河日泊船三百余艘,街上人流三千多。

黄家滩,位于大富水下游东岸,因大富水经流此地折向西,形成一个迴流河滩,故名。往北二里许,有一码头叫栎林新市(俗称“栎林头”,文人雅士称“鱼盐市”),“明季甚盛”,成为石膏转运码头,世人称作“栎林膏场”;至康熙十年为黄家滩取代而成为一乡村里店,一直营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汉江入长江之口,故称“汉口”,古称汉皋。汉口扼江汉集汇之要道,联通鄂西北的汉水下游,为水运交通枢纽、货物中转站和商品集散地。清·雍正四年(1726年)《应城县志》载:“贾舟收买,载运汉皋,以贩四方”,正是当时应城石膏行销兴旺的写照。

三、膏盐远埠

应城历来就是淮盐定销口岸。所谓淮盐即江苏境内外跨淮南、淮北的盐场(唐代设“淮南道”辖德安府等);淮盐通过古运河邗沟联通的淮河、长江水道进入湖北,平常年景,本地盐商不愿远购淮盐,只要时局动荡,淮盐即告阻滞。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驻武昌后,长江流域交通阻塞,淮盐难入湖北,清廷为应急江汉乃至湖广盐荒,破例解禁应城制盐,允许应城井盐直销部分地区。从此,应城矿业进入合法的膏盐兼采期,迎来膏盐两业同旺的局面。

应盐自破禁获准制盐后的咸丰年间,销路广,也无限制。这时,应盐行销扩大到京山、天门、汉川、汉阳、云梦、安陆、孝感、黄陂、应山、随州等地。由于鄂中需盐量大且急,促使应盐供应量增大,膏盐矿峒也愈打愈多,许多富商大户产生,这也是应城膏盐矿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长江流域交通恢复,应盐销量渐减;淮商又来收复其市场,只准应盐行销应城、京山、天门三县,并由榷运局设卡缉私,不准应盐外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1861年汉口开放商埠,世界五大列强(英、德、俄、法、日)瓜分了汉口。咸丰十年(1860年)石膏“汉帮”组成,其成员以峒商为主,连同自买船户和汉口行商50余户,捐资购买汉口硚口外牌楼街房屋及地皮为膏场(即今硚口区牌楼街,又称“硚口膏场”),这是“汉帮”最早在汉办事处,并辟汉口皇经堂(即今汉口古田一路一带)河边为石膏专用码头。光绪五年(1879年)“汉帮”建立“膏盐公所”,这是应城第一个膏盐峒商产户集团,经营运销业务。其时,还有专门从事石膏经销业务的“申帮”商人,他们来应城收购石膏,自雇船户沿县河、汉江到汉口,再过载于江驳,转上海,专门售给日本三井、三菱洋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宁波公司经理杨竹三组建应城石膏运销的第一个专卖机构“膏盐公司”,这是应城膏盐最早的产销公司,把应城膏盐带进全国大市场,实现膏盐商品产销联营。另有“湖南帮”船户常到应城买膏运往湘潭、衡阳销售,有的到汉口转驳,并辟汉阳南岸嘴双街河下为“湘帮”码头,但仅限于湘籍船户自运与转驳,不得与非湘籍客商自行交易。

四、膏盐鼎盛

 

从19世纪90年代起,湖广总督张之洞极力推广洋务运动,使汉冶萍线成为洋务运动后期中心点之一。辛亥革命前期,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05年世界有17个国家在汉口开办航运,开办洋行的有114家。

民国初,农业生产和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石膏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时与汉口有着膏盐贸易的应城膏盐矿业出现史上鼎盛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应城石膏开始大量出口国外。民国6年,应城膏盐矿峒达243对,有峒商104家,矿工10余万人,这年石膏产量为131472吨,是民国时期应城石膏产量最高的一年。民国9年到11年,我国石膏年产量连续稳居在80000吨,全为应城所产,占世界石膏产量第七位;汉口关出口石膏量为全国最大,年出关近40000吨,也全为应城所产,占全国各关出口总量的99%。应城石膏出口国有日本、爪哇、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及香港等地,其中输往日本达总量之半;到大革命前期,由于抵制洋货,应城石膏行销国内有黄石、九江、南京、镇江、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汕头、琼州、台湾、香港等地,其中上海用量为最大,这是民国时期应城石膏在国内输出地方最为广泛时期。民国14年的大革命时期,长江流域被封锁,应盐又成为贵俏产品。民国22年,“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设分销处,对运销江西的给予奖金,运往上海、河南的贴运费,以推广销路;公司还租用汉口宗关胜新粉厂旧址开办膏粉厂,日产“三宝牌”膏粉12吨,以扩大市场。民国27年(1938年),在日寇10月份占领应城前,淮盐、川盐已难入湖北。据民国13年至23年(1924~1934年)统计:应城膏盐年均产值为316万元,占全省各矿业的16.5%,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可观数字。据“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报告,1932年及后六年间,石膏产量达到高位,其中1936年销售石膏近43万抬(每抬240斤);1937年盐产量达3万余吨,成为旧中国一家公司膏盐产量之最。自1932年至1938年10月应城沦陷前,这是近代史上应城膏盐矿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从清末到民国,汉口硚口以外,从艾家嘴码头以上、兴汉郧码头以下的襄河边,是石膏贩运、起卸的理想场所,形成盛极一时的应城石膏集散地。这里设有石膏公所、石膏行会和联益膏粉厂、湖北石膏专卖局“硚口膏场”及代官买卖的石膏行。这一带汉江码头称为“石膏帮码头”,沿江街道也称为“石膏帮河街”;在石膏帮河街大字号的膏行有“胡义泰”“陈森记”、“胡谦益”、“鸿记”、“汪恒隆”等,小字号的膏号、老字号招牌多达十数家。硚口码头一年四季,应城石膏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有人曾测算当时汉江出口一带两岸停泊船只有2万数千艘,此盛状直至抗日战争武汉沦陷。

 

民国时期,应城膏盐经营机构在汉口设立办事处的先后有:1913年,汉口设有“湖北石膏公司”,于1927年改为“湖北石膏专卖局”,地址在今三阳路江边;应城峒商则相应组建了应城膏盐商会和膏盐同行公会,直接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产销连接。1924年,由北洋军阀将军团组织,应城峒商集股本的“湖北石膏公司”,设在汉口芦席街,并在硚口设石膏厂,接运石膏;在应城湾上设收运所,收购石膏。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抵汉后,设立“湖北石膏管委会”,由其组织成立“湖北石膏专卖局”。1930年,应城峒商组织“应城石膏商号”;1931年李基鸿组织筹备应城公司,在汉口永康里办公;1932年1月,改组为“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设在汉口鄱阳街鼎安里3号(今江汉路,抗战胜利后改为“上海邨”)。1942年5月,日伪“应城膏盐公司”成立,设在江汉路一幢楼房办公,1944年春迁至应城湾上张家大湾附近。1946年5月,官商合办“湖北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设在汉口兰陵路64号。

五、浴火涅槃

应城膏盐矿业进入民国以来,虽有过鼎盛时光,然而,始终是在羁绊中蹒跚前行,在帝国主义列强肆虐的年代,更是遭掠夺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膏盐业者才真正成为矿山的主人,应城膏盐业获得新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应城膏盐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进入新世纪来,应城膏盐业发展迈进新时代,实现新跨越。2011年纤维石膏产销量66.5万吨、膏粉86.6万吨;应城盐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被湖北省列为重点扶持的67个产业集群之一,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联碱产地,其中原盐产销量占全国井矿盐的18.2%,纯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9%,拥有中国知名品牌7个。目前,应城膏盐产品销售网络通江达海,市场天地广阔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