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

08-16 16:35   www.yingchengnet.com  

老观湖

位于应城市、汉川市

东经113°28'60" 北纬30°46'1"

 

行洪区封闭性湖泊

 

诗咏老观湖

 

芦花,这些扎根水乡的

风韵女子,由于水的退隐

变成了清瘦干黄的老妪

蒹葭不再苍苍,梦中的美人

早已不来捣衣,不来采莲

偶尔几只野鸭欢腾的叫声

唤醒不了枯萎的红菱

               ——李汉超(应城籍诗人)

 

 

主稿

老观湖

芦花漫天舞秋风(主题)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此水为应城的老观湖。

在湖北的湖泊中,想要看芦苇的丰茂和婀娜,最好如记者一样,在深秋时分,来应城老观湖。兀立于湖边,眼前是茫茫10万亩芦苇,秋风起处,芦花翻飞,满湖飞絮,此起彼伏,那场面之壮阔,景色之壮美,无法以言语描述。任微风掠过,凭芦花拂面,禁不住感深秋之深邃,人生之苍茫。只是在水之湄,静寂空旷,了无伊人,只有漫天芦苇和片片芦花。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芦苇历来为古代诗人钟情,大都凝结着浓郁的悲情,寄予着离愁别恨。特别是开在深秋时节的芦花,其萧瑟和苍茫所构成的意象,更为古代诗人动情。革命战争年代里,沙家浜的芦苇荡,曾让我们留下多少血与火的记忆。

然老观湖的芦苇,却充满生机。其矮则2米许,高则4米多,瘦劲苍苍,娉婷纤纤;那芦花如穗如帚如席,深白中带着季节的浅黄,在秋风中曼舞轻颺,在高远寂寥的秋日,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主稿一

芦苇湿地的困惑(题)

 

10月16日上午,我们行走在汉白河大堤上,它与右边的老观湖紧密相连。汉川市垌塚镇村民刘学兵,肩挑两大捆芦苇,渐渐走近我们。由于芦苇太长,扁担虽然压弯了,芦苇依然拖在地上,一路扫尘而来。“这少说也有百十来斤,您这是要往哪儿送啊?” 刘学兵拄着扁担说:“哪儿也不送,挑回家当柴烧。”在湖边,62岁的周太婆正在修补渔网。记者问,这么多的芦苇没人割吗?可惜了。她笑着说:“不值钱嘛!” 义和镇党委书记沈渊介绍,上世纪末,湖边村民一到秋天芦苇疯长季节,很多人会来收割,用芦苇烧水、烧窑,还可卖给外地商人去造纸;现在芦苇贬值,只好当柴烧了。

专家介绍,芦苇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老观湖10万亩芦苇,弃之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岂不可惜?况且芦苇属于根系发达繁殖极快的植物,无人收割之后,根系会在水中自然腐烂,对湖泊水质和生态造成影响。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秋教授介绍,芦苇被科学家誉为“第二森林”,在我国的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芦苇湿地是湿地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净化空气、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等方面,都具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芦苇又是价值较高的湿地经济植物,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芦苇湿地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她建议,以老观湖独有的芦苇资源,可以尝试建立我省首个芦苇湿地。

省水利厅专家李先耀认为,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在国内市场求大于供,芦苇制品又是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国际市场前景良好,生产潜力巨大,潜在效益可观。目前芦苇产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老观湖芦苇产量不低,不存在掠夺式经营,具备很好的生产条件。让其自生自灭,十分可惜!”他建议根据芦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老观湖的客观实际,实行科学育苇。同时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芦苇产业宏观调控力度,把芦苇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芦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腾则认为,可充分利用芦苇湿地资源,建立和延伸生态经济链。芦苇湿地的生态环境,是鱼、蟹、禽繁衍生息的乐园。水肿的浮游生物是鱼、蟹、禽的天然饵料源,其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从而形成了良性生态经济链。苇田的鱼、蟹、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污染,是良好的天然绿色食品,不仅市场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他特别提醒,老观湖如建立芦苇湿地养鱼,要根据苇区的水资源现状和水面大小来确定放养种类和数量,要选择天然鱼苗,把握好放养时间。

老观湖连绵20万亩芦苇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让一些专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湖泊局专家李俊辉和华平都建议,可利用芦苇湿地资源,积极建设旅游观光区。芦苇湿地自然景观独特,春夏秋三季,苇海碧绿,万紫千红,风景迷人,气息的大量鸟类更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开发苇田观苇、观鸟旅游,不仅可以增加苇区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筹集资金加快苇田基本建设。但芦苇湿地旅游必须以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为前提,开展生态旅游要注意以下几点: 制止人为破坏、有效防止退化、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控制污染。

主稿二

“水袋子”的忧患(题)

     记者走访老观湖流域,发现水面很小。“连续几年的干旱后,老观湖的水越来越少。”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陈祥发证实。但目前的状况并不能抹去人们对老观湖涨水时的恐怖记忆。“涨水时白浪滔天,1小时可涨1米,着实吓人!”孝感市水利局水电科科长徐劲介绍,老观湖和童家湖是孝感地势最低的湖泊,是当地有名的水袋子,是防汛最险最难的地方。

老观湖位于应城市西南19公里,北抵陈河镇,东依义和镇,西邻汉川市垌塚镇。上连四龙河、五龙河,下连三台湖、天门河、汈汊湖,河湖相通,水位随涨随落。每遇暴雨,洪水涨势迅猛,因无大型排涝设施,十有七八民垸、鱼池溃漫殆尽。干旱年,湖水干涸,湖草疯长。老观湖水系紊乱,雨洪同期,农田易渍涝成灾。据《应城县志》记载,1670年至1948年的278年间,流域内共遭受水、旱灾害85次,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

在陈祥发的记忆里,2008年8月28至30日,这3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连降300毫米暴雨,水位快速涨到28.5米,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漫堤危险一触即发,义和镇5万多亩农田和2万多村民,都会被淹。“孝感市委主要领导牵头,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带领全市100多个部门,组成了突击队,孝感军分区和当地民兵也组成了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几万人通宵达旦的决战,终于将洪水牢牢锁在大堤内。1996年,刘学兵30岁,他对当年猛烈的夏汛仍印象深刻。“24小时巡堤,我累的两眼发黑。”应城市水利局干部操双清也是见证者。他们回忆,由于当时灾情严重,时任市长鲁华荣现场督阵,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指挥长。“指挥长病倒了,想搭一辆便车打针了赶快回来,鲁市长不批,要他坚守在岗位上。”

据了解,1969年,开挖汉北河修筑堤防后,老观湖就隔断了与其他湖的直接联络,成为一个内湖。1998年,老观湖成为省管分蓄洪区。

徐劲认为,老观湖属县市公有自然湖泊,虽然因近几年少雨,干涸见底,但其集雨面积大,一遇汛期洪峰,老观湖的水要通过应城和汉川交界的三孔闸,排入汉北河,压力很大。陈祥发也坦陈,多年来一遇极端气候,暴露诸多抗旱问题。“平常不蓄水,无法应对抗旱;蓄水多了遇大汛,水又一时排不出去,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三孔闸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且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湖水长年累月自然流进汉北河,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记者采访期间,三孔闸一直无人打理,闸门自然开启,虽然老观湖也无水可放。

对此,应城市水利局希望有关方面综合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老观湖的水利功能。陈祥发建议,维修三孔闸,实现双面止水,既防汛期汉北河水倒灌,满足防汛需求;又防汛期过后,湖水过度流失,无法满足抗旱需求。请省防汛办、孝感市防汛办,根据老观湖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水位,提升调控水位。目前正常水位为24.5,能否提升至24.8或更高水位,从而彻底解决应城和汉川农民抗旱用水的需求。另外,希望在老观湖边新建一个调蓄泵站,增加其调节功能后,可放心蓄水,确保抗旱。

 

 

 

 

 

 

民风习俗(栏)

湖民崇尚习武(题)

老观湖边的民众崇尚习武。古时,各宗族设有武馆,习武者几十或上百人,主要为湖界或捕鱼争端引起械斗而防卫,现以健身而一直沿袭至今。拳术遗承熊、严二门派,彭富春、孙祥官为熊门继承人,习武爱好者络绎不绝,多以强身健体。1984年,国家体委授予彭富春“雄狮奖”。

历史钩沉(栏题)

对簿公堂划清湖界(题)

民国时期,应城、汉川两县沿湖渔民多以在湖中捕鱼为业,经常为湖界纷争不断,冲突迭起。有一年,刘家嘴抓走毕姓渔民9人,毕姓马上派人前去交涉,才得以放人。后积怨加深,对峙日久,经人劝解,汉川派出刘九愚,应城派出毕宣武为代表,对簿公堂,划清湖界。公堂上,县太爷问毕宣武:“你们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毕答:“南起庙水台,北至古路桥,东到蓑衣岗,西至我家乡!”县太爷问刘九愚时,刘答:“水涨水为界,水退坡为界!”毕宣武道:“县太爷,照他们的说法,当老观湖的水涨至您的县衙门前,那县衙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了吗?”县太爷听后大怒,惊堂木一拍,宣刘九愚败诉,湖界纷争从此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