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石膏系列产品的开发

08-17 09:00   www.yingchengnet.com  

何喜元

应城,盛产石膏,久享“膏都盐海”的美誉。应城人,仰赖得天独厚的石膏资源优势,尽显能工巧匠的工艺才华。早在上个世纪初,即开始了石膏系列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石膏的深加工产品更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建设小康应城的重要经济支柱。

生辉课堂的无尘多色粉笔

昔日湾上,今日新河的粉笔业始于1947年,其技术由武汉传入。解放前,汉口武胜路有一家私营粉笔厂,老板姓徐,荆州沔阳人。所产的“桃牌”粉笔,销路很好,盈利颇丰。据悉,此人曾留学日本,学业未成,却学得一手做粉笔的好手艺,回国后,就到汉口开办了这家粉笔厂。这时,应城湾上人程铸泉,在汉口“湖北应城石膏公司”硚口仓库任司磅,划码单。他喜交游,善交际,与汉口牌楼街几家膏粉厂本籍同乡往来密切。武胜路粉笔厂的业务人员常来牌楼街进膏粉,久而久之,他就与这些人混熟了。闲暇之余,也常到该厂去问朋访友,谈古论今。一次,他转到这个厂的生产车间,出于好奇,走进去想看看粉笔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结果,他发现做粉笔并不难,只需一台模具,一个大木桶,一块案板,先把石膏粉倒入桶里加水搅合成浆状,再将浆水灌进模具内,待2~10分钟脱模,就成了粉笔。然后,排放于通风处晒干,即可装盒。此后,他便留下心来,无事就到这家粉笔厂,以“看看”为名,进一步掌握了炒粉、兑水的诀窍:即把生石膏粉放进锅里炒至160℃~180℃时取出来,待冷却后再按1:1.2的比例兑水搅合后就可装模。又得知做粉笔很赚钱,有利可图,于是,他便萌生了回乡做粉笔的想法。

1947年5月,程铸泉带回一台粉笔模具,回到湾上就在家里办起应城首家粉笔作坊。从炒粉到做成粉笔,均由他亲自操作,家人只帮他做纸盒,分装粉笔。他还根据“应城有三宝——石膏、温泉、灵芝草”之说,为其粉笔起名为“三宝牌”。本县的中小学校闻讯后,踊跃购买,常是供不应求。

应城解放之初,冯志明步程铸泉的后尘,开始制作粉笔,名曰“天鹅牌”。合作化运动到来之前,私人粉笔业已在湾上悄然兴起。年产量近4万盒,除销本地,还销往周边孝感、云梦、安陆、应山、大悟、汉川、天门、钟祥等县。1954年,程铸泉之子程德根及冯志明、尹先斋、姜明远等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先成立“湾上膏粉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又扩大为“湾上膏粉生产合作社”,既生产膏粉,又生产粉笔,并沿用“三宝牌”之名,年产量为 5万盒左右,1958年增到10万多盒,利润率30%左右。此间,采用了200孔的新模具,重量轻(7斤左右),工效高,产品的销路很好,省百货文具批发站直接来人订货,有多少销多少。

此后,湾上膏粉生产合作社,又在社主任冯志明的苦心钻研的同时,选聘技师,组成“领导、技师、工人”三结合的攻关小组,攻克有色粉笔关,制作出了红、绿、黄、蓝、紫、咖啡色等多色粉笔和无尘粉笔,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特别是无尘粉笔,深受吃尽粉笔灰苦头的教师们的欢迎。1979年,新河村抓住粉笔走俏的时机,投资兴建了一家专产粉笔的粉笔厂,购进360~500孔的模具10多台,日产各色粉笔600 箱,求购者门庭若市。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黄滩镇刘垸村的粉笔业蓬勃兴起。

刘垸村的粉笔生产是从刘贺海开始的。刘垸村原是有名的穷村,人多田少,土壤贫瘠,虽在富水河畔,但“富水不富”。1980年7月,一场无情的特大洪水把这里100多亩庄稼淹得精光。党和政府号召人民生产自救,刘贺海决定自立自助,和家人一起从事粉笔生产,把父辈遗留下来的粉笔模具进行了修整。借钱从应城膏粉厂购回1000斤石膏粉,他爱人和双胞胎女儿操作,他跑推销。到年底,生产粉笔400多箱。由于所产的粉笔软硬适中,书写流利,无灰无尘,很受学校欢迎,第一批粉笔在附近乡村学校很快销售一空。大灾之年,他家不仅没要国家一分救济款,还结余了2000多元。在刘贺海的带动下,湾里35户人家,家家做粉笔,不久即发展到整个刘垸村户户做粉笔,“刘垸粉笔村”闻名遐迩。1985年3月7日,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专程到刘垸村视察指导,对刘贺海倍加赞许。

晶莹冰洁的石膏枕头

应城膏雕枕头起源于清末。当时城关有个郝木匠,从小学木雕,因手艺好,城关各大作坊都请他制作木雕工艺品,孔庙大成殿的金龙盘柱,人民公园水廓凉亭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由他一手承雕。民国初年,他开始转攻膏雕,并带有郑彩如、万双明、“哑巴”三个徒弟。他们根据纤维石膏的性能,将石膏经过精磨,雕刻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单双狮头石膏枕头及方形座板,让人枕于头颈,坐于臀下,用以治疗高血压、结膜炎、坐板疮等疾病,对于 “内热目赤”、“心烦神昏”、“神经亢奋”,疗效很佳,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成为应城人特有的膏雕工艺品,流传于世。

创建于1954年的城关膏粉厂,从1965年开始,在生产膏粉的同时,着手开发传统膏雕工艺产品。又在“出口创汇,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下,从1971年开始,集中城关一批有传统雕刻技艺的青工,开设了一间石膏枕头生产车间。聘请了当时很有名气的膏雕和绘画师傅,如易恩生、郭在春、熊金安、闵星源、姜文艺等,到车间负责工艺造型指导。他们别具匠心雕、凿、缕、刻,或在枕头两端施以民族纹样,或因料施艺,做成既适于枕头又精致耐看的各种动物形象。在继承城关传统民间制作特色的基础上,又刻意创新富于现代观赏情趣和风格。如仿唐的卧狮,造型精巧生动,古朴苍劲;仿明的麒麟,刀法精练,具有浓厚的装饰品位;红似珊瑚的膏料制作雄狮,风格独到;绿若碧玉的片片刻为瓜果,青翠欲滴;白如景瓷的块块雕成大象,其形逼真。产品种类式样翻新后,轰动各地。一时间,石膏枕头及石膏工艺品成为难得的抢手货。1972年,日本客商来厂签订了1000个石膏枕头的订货合同,晶莹冰洁的石膏枕,饮誉海内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离休干部、原应城市文体局副局长金正纯,以其文化素质,选聘技工和青工,开办了蒲阳石膏制品厂,专门选取上等纤维石膏作原料,专制“寒玉”石膏降压枕,并利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广为宣传,还在汉口中山大道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门前,开设销售门市部,招来了武汉三镇各界人士特别是离退休老人争相购买,打开了武汉市场又辐射全国各地,至今销路很畅。

在城中,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一些城镇退休老工人,也在独自从事石膏枕头的制作和销售,收入可观。

绚丽多姿的细理石雕刻

细理石是质地较硬的纤维石膏,在应城400多年的石膏开采史中,一直不被人真正认识,被作为普通纤维石膏以原矿或膏粉面目出现在国内及海外市场,廉价而不被重视。

1989年,应城石膏矿四分矿建成投产后,基建处党支部委员石生集和潘英玲,为改变石膏矿产品单一的现象,提出了搞石膏深加工的设想,得到矿领导的大力支持,开办了石膏工艺厂。开始只生产膏板,后又增加膏塑。1990年5月15日,石膏工艺厂召开了“石膏工艺美术研讨会”,提出了开发膏雕产品的设想,要充分发挥细理石晶莹、洁白、细腻之特色,保持其古朴、典雅之天然风韵,雕刻工艺品。于是,开始聘请人才,登门求教于矿内美术造诣较深且长期从事美术工作的付品大、谢亚南、葛振恩等,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设计,为工艺厂推荐专业人才。通过不同途径选拔人才、利用人才,开始了发掘细理石真正价值的艰辛劳作——细理石雕刻。

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经过设计、选料、雕刻、磨洗、抛光五道关。现在的

石膏开采都采用爆破法,石膏受震后裂纹很多,有裂纹的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断,搞得不好会前功尽弃,因而选材时,既不能有裂纹,又不能有“眉毛夹”(在白膏中夹杂着少量的青膏,影响审美价值)。但是,如果“眉毛夹”选择得当,却往往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1990年11月为湖北省首届三峡艺术节赶制的吉祥物中华鲟,其材料就是一块被人用作垫脚的白膏,利用它天然的小波纹图案作波浪,经过技术人员和美工的精心设计、制作,一条在滚滚波浪中翻滚的中华鲟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更为绝妙的是材料中一点黑色的“眉毛夹”不偏不倚,正好点在鲟鱼的眼睛上,使它成为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与人的智慧相结合的一件艺术品。当时一共做了两件,一件高200毫米,一件高300毫米。当矿长把它专程送到举行艺术节的宜昌时,有人当即出高价购买,省旅游局和省里领导要把它作样品永久陈列,没有同意出卖。

石膏工艺厂产品的造型,除借鉴陶瓷工艺外,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图加工,根据用户的要求,按他们提供的图片资料进行加工;二是在平时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提炼,进行创造性设计,开发新产品。在新产品设计中,注重发挥每个工人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枕头系列产品,过去只有简单的曲线型,后来发展了单狮、双狮、猫头、狗头、娃娃体形等一系列产品。还有细理石雕刻的各种笔架、烟缸、首饰、镇纸、各类灯具、台屏、旅游纪念品共7大类50多个品种。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细理石晶莹、洁白、细腻之优势,巧妙利用其天然水纹图案,使其设计新颖,格调高雅,时代感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玉雕的风采,再配上古诗名句,融雕刻艺术与书画技法为一体,更令人赏心悦目。

1990年9月,该厂制作的产品在广州“迎亚运旅游产品购物节展销会”上首次露面,争相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带去的637件产品,除在展销期间零售外,其余被广州市亚太公司全部买走。11月20日,湖北省首届“三峡艺术节”在宜昌召开,他们的展品在该艺术节的旅游产品展销会上展出,被台湾影片《八千里云和月》摄制组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刻钟,选入该影片。1991年6月6日,又走进了国家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名胜风景拍摄”湖北省拍摄点的摄影镜头。细理石雕刻之路,放射出绚丽多姿的光彩。

继膏矿细理石膏雕之后,又一支异军突起,这就是龚河村的伍柏林开办在城中的“应城市膏雕工艺厂”。他把洁白的天然石膏,雕缕成玉器般的系列工艺品:膏雕烟缸、玉龙笔架、动物头、镇纸、盘龙坐灯、扇屏、宝塔、骏马、熊猫、猴头枕、龟鹤、彩画中堂、吊屏、孔屏、南海观世音、罗汉、寿星等30多种,不仅保持了石膏再制品的实用价值,而且创造了艺术品的观赏价值;不仅保持了天然石膏的洁晶,更富于制成品以玉石般的光泽。这些玲珑剔透的膏雕工艺品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了国人的喜爱,专家的赞许。1993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以《应城石膏雕刻闯出新路,为农运会制出工艺精品》为题,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介绍了伍柏林精心创制的膏雕玉器,一时间,他成为“新闻角色”而令世人瞩目。全国第二届农运会期间,伍柏林和他的工艺厂制作的膏雕工艺品,不仅作为纪念品给参赛人员每人一件,而且在一周时间内,销售2000多件。农运会后,订货的商家和客户接踵而至。从九十年代到新的世纪,伍柏林和他的工艺厂,经受着市场行情起伏多变的考验,但他们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坚持着,每逢经贸部门举办的产品展销会,他必带着膏雕新产品踊跃参加。

神态各异的膏塑工艺品

城中新河村的膏塑工艺品,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早在解放初期,湾上陈铸泉从做粉笔中受到启示,曾制过石膏塑像。但他做的那些塑像外表粗糙,艺术感差,又不经磕碰,不到一年就停止了生产。1966年,湾上膏粉社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组成一个10多人的生产车间,制作领袖石膏塑像——毛主席头像。为了使塑像具有神韵,设计人员专程到湖北艺术学院雕刻系学习制作块模的技术。这一年的7月开始生产,至1967年6月,共生产塑像2万个,作为礼物,赠送给一些单位和家庭居户。此后,没有再生产。

1979年,新河粉笔厂决定设一个石膏工艺车间,先试制一批产品,投放市场试销。制作了维纳斯女神、莫愁女、麻姑献寿等七、八个品种,因制造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落后于市场需求,销路不好。后来,他们远赴重庆石膏工艺厂,学回乳胶制模的方法和制模的10种配方。经过三次试制,基本掌握了乳胶制模、脱模技术,使工效大大提高,并从黄陂石膏工艺厂请来一位师傅,生产出一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奔马、雄狮、猛虎、熊猫等动物类产品,投放市场受到欢迎。1980年后,村党总支通过外贸局聘请来山西绛县人范胜利,精心设计、生产出圣童牌系列石膏工艺品,形成烛座类、装饰类、钱罐类、器皿类、外国古典人物类、中国古典人物类等六大系列,1800多个品种。并通过广交会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 “圣诞老人”膏塑系列产品,传遍了欧洲市场,连年畅销不衰。

1988年9月,圣童牌膏塑获全国“老年乐最受欢迎产品奖”;1989年12月,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1991年7月,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5工年9月8日,在′95怀柔NGO妇女论坛降下帷幕的前夕,湖北省妇女论坛协调组组长丁凤英、副组长梁淑芬代表湖北论坛全体成员到北京五洲大酒店,向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赠送了由应城传统民间工艺制作能手、新河村石膏工艺厂女工钟志萍用半个月时间塑制的一尊高40公分的蒙盖拉夫人头像。蒙盖拉夫人非常感激,爱不释手,并捧着头像合影留念。此照刊于《妇女指南》总第111期封面。

美化大厦的石膏装饰板

为了充分利用应城的石膏资源, 1984年12月,应城县委、县政府在汤池召开了有省内外专家参加的新型建筑材料产品鉴定会,并在应城县城关镇石膏制粉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应城县新型建筑材料厂。确定开发生产石膏装饰板。

开始,对于如何开发石膏装饰板,在技术方面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春节前夕,城关镇党委书记孙建甫、新型建材厂党支部书记尹本鑫、副厂长丁以忠等5人,前往湖南平江、株洲石膏装饰板厂参观学习后,开办了一个膏板车间,开始多孔吸音板的配方试验,进行小批量生产。后来,又与杭州新型建筑设计院联系,购买了一张烘道窑的设计图纸,自行按图施工,建成了一座烘道窑,采取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干燥办法,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改木制、铁制模具为橡胶模具,产品由原来单一的带孔吸音板增加为深浮雕、浅浮雕、平板、防水板四个大种类的龙凤板,菊花、桃花、玻璃花等20余种花型,产品质量大为提升。为了方便用户,厂里还成立了一支8人的安装队,按用户需求配套安装,进行安装技术指导。

石膏装饰板厂根据石膏装饰板洁白如玉、冬暖夏凉、能防火、不易老化变形的特点,开辟销售市场,其产品先后被新华社、北京景山公园、深圳科技大楼、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某部队及海军后勤部等单位采用,生产和销售势头很好。

1990年7月,应城市石膏装饰板厂决定以汉口新火车站的兴建作为突破口,将产品打入武汉市场。当时,全国各地共有26家石膏装饰板厂前往汉口新火车站竞争,其产品所报价格分别是每平方米6.8元至7.4元,而应城厂的报价却是7.6元。价格最高者,往往是竞争中的淘汰者。然而,待工程专家们举起一家家的产品从高处向地下摔砸后,唯有应城厂的产品完好无损,专家们首肯了,并亲临应城厂考察,再次实施测验,最后确定:采用应城市石膏装饰板厂的产品。从此,应城厂的产品打入武汉及省内市场,成为畅销产品。1991年4月,枣阳卷烟厂装修7500平方米的石膏装饰板,通过严格检验之后,坚决要求两家承建公司同时采用应城厂家的产品。全国第二届农运会主体工程所需的石膏装饰板,也是在应城厂订的货。

疗治骨伤的石膏绷带

上海医用敷料厂一直以应城膏粉厂“玉兰牌”石膏粉为原材料,是应城膏粉厂最早的用户之一。该厂资金雄厚,技术设备先进,质量在全国领先,产品供不应求。应城膏粉厂为了充分利用石膏资源,扩大生产品种,厂长丁以忠、党支部书记尹本鑫主动提出与上海医用敷料厂联营,很快得到该厂厂长杨栋国的赞同。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就地取材,联营生产,协作互利,自负盈亏”的口头协议。随后,杨栋国厂长亲临应城实地考察,多方考核,坚信在应城膏粉厂生产粘胶石膏绷带,运销便利,前景可观。1987年,双方在应城宾馆正式签订了横向经济联营协议。应城市委书记范浩清,参加了签字仪式。双方本着平等互利、通力协作的原则,对等投资70万元。应城膏粉厂出原料,提供厂房,负责厂建;上海医用敷料厂提供设备,负责安装和工人技术培训等。会上,还成立了董事会,成员由双方负责人组成。厂名为“上海医用敷料厂应城分厂”,设在应城膏粉厂内。

1988年3~6月,应城膏粉厂进行了厂房改造翻新,并选定两个未用车间,调配了50名职工;上海医用敷料厂先后20多人次负责设备安装和技术指导。8月份正式试车投产。

应城分厂生产的粘胶石膏绷带有三寸、四寸、五寸、六寸等品种,“雪花牌”和“复春牌”两个商标,分简装和精装两种包装。产品具有清洁舒适,结构稳定,塑造简单,固化时间正常,表面光滑,防水透气等优点,成为骨骼患者的福音,很受医药界人士的欢迎。

另外,石膏粉也是石膏开发系列之一,因有《应城石膏制粉的兴起与发展》专文,本文不再赘述。

注:根据冯志明、刘货海、魏志才、石生集、严火清、张银洲、陈加明、范胜利、曹毕高、褚建民、龙德明等提供的史料,综合整理。作者何喜元,系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