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 记者魏志刚 通讯员郑毅
应城网——湖北日报8月21日讯:去年10月,应城市实施农村福利院服务外包、委托管理改革,不到一年时间,先行试点的城北办事处福利院、郎君镇中心福利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8月1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城北办事处福利院,只见里里外外装饰一新,墙上悬挂有服务规章等。西北侧安置失能老人的楼房正在安装电梯。食堂窗明几净,配有空调、大屏电视。到了晚餐时间,几位老人往食堂方向走,脸上洋溢着幸福,“条件好,服务周到,住在这里挺舒心。”
突破困境唯有改革
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特困人群,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义务人的“三无”老年人。少数人身体残疾或智力存在障碍,自理能力较差,更有部分失能老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应城全市有18家农村福利院,共供养685名特困人员,以前都是由乡镇办院、管院。福利院大多由闲置工厂、学校改建而成,有的房龄超过40年,有的被鉴定为危房。由于乡镇财力有限,福利院管护人员配备不足,护工年龄偏大,甚至身兼数职。有的福利院,院长、护理员、炊事员“一肩挑”,面对二三十个供养老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国家规定的管护比例是1∶7,1个护理员照顾7个老人;如果是失能人员,管护比例应是1∶3。”应城市低保局局长兰国银介绍。
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公办农村福利院亟待改革破局。
2017年6月,我省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应城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农村福利院托管运营新路径。市委、市政府把这项试点工作列入年度全面深化改革项目。
福利院里唱响“福音”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委托民营养老机构管理运营农村福利院。”应城市民政局局长高嵩说,这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市民政部门到各乡镇摸底后,选择城北福利院和郎君福利院进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通过招选,应城市福音养老乐园有限公司于去年10月接手两家福利院的管理运营。“前期投入了近1000万元资金,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两家福利院打造成样板。如今不但硬件设施达标,而且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下了真功夫,仅管理和护理人员就增加了66人。”福音公司总经理刘红斌介绍,除了建章立制、细化服务流程外,他们把宣传孝文化、老人统一着装这些方面都考虑到了。“我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对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体检医疗记录等整理存档,一键可查。并且开通了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公司和民政部门能同步查看福利院老人在公共空间的活动情况。”
两家福利院改造升级后,住房配置有卫生间,还安装了暖气片、呼叫系统、烟雾报警装置等。阳台、走廊加装了防护网。城北福利院有个鱼塘,为了确保安全,福音公司花20多万元修建了围墙与护栏。
郎君福利院托管之前,房屋墙壁剥落、电线裸露,室内没有卫生间,老人们洗澡只能在脚盆里解决。供养对象邱木国只有3岁小孩的智力,此前不会穿鞋,长年赤脚,一年到头不洗澡,身上一股酸腐味。现在福利院改造后,每层楼配有淋浴房,邱木国在护理人员帮助下,不打赤脚了,每天必洗澡,“一天不洗就不舒服”。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城北福利院增设图书室、棋牌室。此外,他们把菜园划分给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管理,设置劳动积分予以激励。
75岁的熊发清老人满面红光,声音洪亮:“我在福利院住了6年,改革前后区别太大了。”他把自己在福利院种的蔬菜送到城北办事处政府食堂,用朴实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打造社会养老品牌
“福利院委托经营‘三变三不变’,即原有公办管理模式改变了,但公益属性不变;加大投入改变原来破旧生活设施,但新增资产国有权属不变;管护人员构成改变,但服务宗旨不变。”高嵩扳着指头细说改革成效。市里其他乡镇参观了这两个试点后,主动要求托管改革。今年6月,天鹅、四里棚等地4所农村福利院加入福音公司托管行列。“改革后,民政部门重点抓好监管。”高嵩说,养老市场放开后,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规范市场秩序、履行行业监管职能上,“这方面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任重而道远。”
作为企业,是要讲经济效益的。福音公司托管农村福利院,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当初参与养老服务改革,就定下目标——政府放心、老人舒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农村社会养老品牌,拓展养老市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刘红斌说,公司投入养老产业,是着眼长远。
福音公司目前接手了6家福利院,他们计划争取把全市18家农村福利院都接过来,以“福音养老乐园”品牌一体化管理。供养对象进福利院不再受地域限制,可异地流动入院。特别是安排失能、半失能人员相对集中入住,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过去是乡镇各自为政。现在资源整合,统一建设、运营,无疑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福利院是公益事业,是要贴钱的。但农村社会养老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大产业。”刘红斌展望未来,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