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返乡流转荒地,经过土地平整后建起家庭农场,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炎炎夏日,在应城市黄滩镇上河村合作垸,家庭农场主李红斌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的虾苗行情好,农场大赚一笔。
农场虾稻田里,稻苗儿正青。田埂上,一盏盏黄色的太阳能杀虫灯,守护着田园。田边,一块“湖北省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大牌子,格外显眼。稻场上,停放着多台农机具。
这片现代气息浓郁、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几年前,还有大片大片的地荒着。
上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汉想介绍,全村有3120亩耕地,随着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村中大量土地抛荒闲置,加上早年村里的很多低洼地承包给一家公司种意杨,十年期满,也留下大量荒地,杂草丛生,树兜遍地。
改变缘于能人返乡创业。43岁的当地人李红斌,早年在广州等地打工,做汽车销售,后回到应城市开床上用品超市,赚到“第一桶金”。有了一定积累,就琢磨着做点什么,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农业。
“自家有上十亩地,先后又流转了1500多亩地。”李红斌介绍,从2014年下半年起,他开始平整土地、修沟渠、架电线、修泵站、修路,2015年,家庭农场正式成立,先是种植玉米,逐步改善土质,后来部分农田开挖成了虾稻池。
规模经营,为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2016年起,农场陆续引进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20多台。
“我自己开农机,忙不过来就请农机手。”李红斌说,人闲机不闲,农忙时节,农场还为周边村镇提供耕、种、收及代育秧、喷药等托管服务。采访时,李红斌现场演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作业。
应城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刘小舟现场介绍,很多新机具,都是先拿到该农场来做试验再推广,农场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比较明显。
农机具再多,也无法完全取代人工。农场每年都要请大量的固定工和临时工,让当地众多村民特别是一些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老人,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宋效忠 通讯员 张建伟 杨运涛)
责任编辑:彭磊(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