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一号工程”,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完善作战机制,压实攻坚责任,优化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有序推进。2019年底最后15个贫困村出列、1262户2915人脱贫,实现全市5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70户14377人整体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在田店镇曾河村恒温大棚扶贫产业项目基地,种植的圣女果正茁壮成长。成熟的红果鲜嫩欲滴,未熟的青果长势喜人。恒温大棚扶贫产业项目由2019年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总投资160万元,建有三个恒温大棚。该大棚采取温室化、智能化、无土化栽培,主培圣女果及黄金瓜,发展高端水果产业,预计年收益为80万元,作为“一村一品”的扶贫项目,为该村彭爱华等3个贫困户提供专项对应工作岗位。
曾河村贫困户 彭爱华:我今年有65岁了,种田也吃不消了。村的扶贫产业办得好,到大棚里做事有稳定的工资,一个月有1800-2000元,能够解决我的生活问题,伢们在外面打工也能够放心,这个大棚办的确实是好。
曾河村地少人稀,是我市重点贫困村。2017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扶贫工作队入驻该村后,把产业扶贫放在了工作的首位。结合该村的地势和土壤特点,工作组做出了大力发展“大棚经济”的决定。通过与该村在外“四有人士”的广泛对接和多方学习、走访,“高端水果”产业市场因潜力大、前景好,映入了大家的视野。
曾河村在外四有人士 曾运喜:我们有一些人脉、平台、技术、运输方面都很成熟,认为回来可以帮助村民脱贫、奔小康,能够起上一点带头作用,就是抱着这个心态回来的。
通过发展恒温大棚、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曾河村从三年前的村集体经济为负债,发展到如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村民每户的年收入增收在5000元左右。大棚产业也为曾河村的产业发展增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田店镇曾河村派聘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 姚辉:下一步我们还有二期、三期,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资金入股的形式、劳动力入股的形式,我们以多方形式成立合作社,带动我们全村的人,都参与进来,以曾河村一村一品恒温大棚为龙头,把曾河村所有资源都带动起来,让我们曾河村发展的更好,达到乡风文明、企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曾河村。
和曾河村一样,杨岭镇重点贫困村新四村着力用好山场资源、壮大绿色产业。全村巧借外力,苦练内功,发展产业,引进应城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茶300亩近3万株;引进应城绿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建成200亩林果采摘园。突出因户制宜,把种植、养殖、光伏、休闲等产业发展与贫困户链接起来,带领他们挖穷根,奔富路,加速迈步小康之路。在新四村葡萄柚果园,贫困户孙四么参与挖沟施肥,这份零工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再加上清运垃圾的公益性岗位和自家26亩水稻的种植,现在、他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应城市杨岭镇新四村贫困户 孙四么:田也种好了,垃圾也清运了,闲下来的时候还可以打打零工,一年下来,纯收入有个五六万块钱,对于我们贫困家庭来说,收入很可观了,我们非常满意!
2019年,新四村集体收入10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0036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和“孝感市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应城市杨岭镇新四村党支部书记 王利兵:我们村不仅在经济上脱贫了,还从精神面貌上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的新四村、村容有新面貌,村风有新变化,扶贫有新产业,村民有新期盼,变成了有特色的‘四新村’。
“十三五”期间,应城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通过村企结对帮扶、发展特色产业、密切产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以产业扶贫促进长效稳定脱贫,奏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曲。全市58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全市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率达197.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带动贫困户比率达127.7%。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坚智强的“带头人”,“励志哥”李峰就是其中的一位。1983年出生的李峰,8个月大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萎缩无法行走,之后,他艰难的学会用双手撑地前行。为减轻家庭负担,李峰从养鸡卖蛋开始挣钱,高峰时曾养鸡多达3500只。
应城市汤池镇舒景村书记 蔡登峰:父母把鸡上到他的三轮摩托里 拖到应城去 凌晨两三点钟起来 风里来雨里去 骑着一个电动三轮车 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 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2015年,李峰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社区结合其本人实际情况,落实了残疾、低保、医疗保险等相关扶贫政策。但是、闲不住的李峰仍然选择自食其力,从2016年开始,他又养起了牛。
应城市汤池镇舒景村村民 李峰:自己没有奋斗目标的话 人活着也没有意义 还是要拼 还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拼 自己更好的生活去拼
应城市汤池镇舒景村书记 蔡登峰:他这个创业的过程的话 我们平常有些人做不到的 他都能做到 开始养牛的话 从一头两头 到现在的规模的话 发展到20头左右 产值的话达到三四十万
经过3年的自主发展和政策帮扶,2018年、李峰实现了稳定脱贫,也先后收获了孝感楷模、孝感市“我脱贫、我光荣”自主脱贫典型、“最美应城人”等荣誉称号。
应城市汤池镇舒景村村民 李峰:我的规划远远不止是现在养几头牛 赚那么点钱就行了 我的目标是进出要达到100头牛 达到这个目标 再就是往生鲜发展 自己线上线下销售 直接到消费者手里
“十三五”期间,我市精准扶贫突出扶志、扶智,深入推进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培训就业、干部帮扶、政策激励“五位一体”的“两扶”模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让贫困群众想干、会干、主动干。评选表彰了“我脱贫我光荣”自主脱贫示范户65户、“五好模范家庭”40户,组织脱贫典型讲述脱贫故事,为贫困户树起标杆,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入人心。开展贫困人口创业意识培训37期2281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3人。加大保绿、保洁、保安、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帮助715名建档立卡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个,带动24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8人。
同时,我市出台了“1+N”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强化部门主体责任,狠抓“多个一批”政策落地,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不漏一项。全面落实贫困学生教育扶贫补助政策;精准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的健康扶贫政策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结算管理;全面完成“四类对象”危房改造;全市58个贫困村、6270户贫困户安全饮水都有保障;统筹低保、五保、社会保险、残疾补贴、社会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建立特殊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扶尽扶、有持续稳定增收渠道,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保尽保。
“十三五”期间,我市逐年加大脱贫攻坚预算投入,共投入扶贫资金3亿多元。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向产业发展聚集,确保扶贫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不断充实调整驻村工作队员,严格落实“全脱产全脱钩、五天四夜驻村、党组织关系接转到村”等规定。全市安排159个工作队、432名队员驻村帮扶,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达5260人。通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2019年底,我市最后15个贫困村出列、1262户2915人脱贫,实现全市5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70户14377人整体脱贫,确保了小康路上不掉一人。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持续压实脱贫防贫责任,完善政策保障衔接机制,推进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加强动态监测,推进基本产业发展。坚持“一摘四不摘”全面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让人民群众在小康路上更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