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17:3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著名作家李辉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吴亚雄 摄)
》》访谈回放:李辉谈“我的纸媒生涯”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陈灿)近日,一篇名为《传记作家李辉退休:他诠释了媒体人的另一条路》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李辉的纸媒生涯和文学创作经历,触动了很多网友,也令如今的媒体人深思。今日,《人民日报》原高级编辑、著名作家——李辉以“我的纸媒生涯”为题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访谈,与我们聊聊他的人生、他的创作。
谈纸媒生涯:纸媒是我相伴一生的事业
1987年10月,李辉从《北京晚报》调到《人民日报》,在人民日报大院里度过了将近30年的时间。今天,是李辉真正退休的日子,也是李辉“六十甲子”的生日。当被问到离开会不会有不舍时,他感叹“人生的日历,该翻就得翻,用从容的心态翻过去,新一页会重新开始。”
李辉1982年2月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北京晚报。那时,全国只有三家晚报,上海的新民晚报,广州的羊城晚报,以及北京晚报。“1982年、1983年那几年,这三家鼎立,那时候媒体不发达,很多人愿意了解北京的一些新闻,都会订北京晚报。所以,尽管我当时刚刚工作不到一年,但外地很多朋友都能看到我的文章。那个时代是纸媒黄金时代的开始。” 李辉表示,现在时代在改变,纸媒要怎样进一步深入人心,需要认真研究。他深情地说,“纸媒对我来讲,是我相伴一生的职业,如果说再有来生,我可能还对媒体感兴趣。”
在李辉的心中,人民日报大院是个充满温情的地方。李辉感叹,外面的读者觉得《人民日报》 可望而不可及,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就会发现,这里很温情。“我在文艺部30年,经过了几代的人,不管是主任还是同事,我们都是直呼其名的。现在,从上到下都喜欢讲职称、职务。这种东西是让人留恋的。”
谈人生际遇:顺其自然的决定是最好的决定
李辉21岁之前一直在家乡湖北随州,他曾说,当年参加高考是抵住了家人的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在南方的李辉本打算从复旦毕业后回家乡湖北,但是那时候“北京特别需要人”,因此,他就服从分配到了北京工作。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让李辉感慨颇多,“我现在觉得这个顺其自然的决定是最好的决定,我一生遵循‘顺其自然’的思路,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如果回到湖北,肯定不是现在这种发展的方向。到了北京,你就发现天地为之一宽,过去大学看一些作家的作品,1982年到了北京,很多人都还健在,能跟他们见面。这种顺其自然的选择,可能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讲是最好的。”
在复旦,李辉还遇到了让他“有父亲般感觉”的恩师贾植芳老师。李辉回忆起自己与贾植芳的“初见”,“我与同学陈思和(现复旦图书馆馆长)都喜欢巴金,要研究巴金,就到中文系资料室去借巴金的书。这时候有一个小老头坐在桌子旁边,问‘你要干吗?’我们说‘借巴金的书。’他说,你们要做什么?我们说要做研究用,要借6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绿色封面的13卷文集。他说,你不要先看这个,‘你要看民国时出版的巴金的书,研究一个作者首先要看他最初的版本。’”后来,在他的引导下,李辉开始研究巴金,开始讲很多民国的故事,开始发现了更大的世界。
著名作家李辉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吴亚雄 摄)
谈写作与教学:聊天是最好的教育 有着“收藏癖”
除了资深媒体人,李辉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作家”。早在1997年,其散文集《秋白茫茫》就荣获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人们评价他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
对此,李辉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和年纪大的人聊天,这让他积累了很多知识与素材。“十岁左右时,我住在一个大院里面,有很多大学生,有当兽医的,有当气象员的,有农业科技站的,我就经常跟他们聊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我喜欢了解很多新的东西。”
李辉坦言,其实和老师聊天、和老人聊天是最好的教育。“民国的教育,包括我的恩师贾先生这一代,都是50年代的老教授了。他们采取聊天的方式,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辉后来出过一本书,叫做《和老人聊天》,里面写了与沈从文谈巴金,与巴金谈沈从文等等“与老人聊天”的过程。“聊天让你知道很多事,很多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文化是个滚雪球的过程,滚得越多,外延越多。”
除了爱聊天,收藏是李辉的另一个癖好。“我为何那么喜欢资料,那么喜欢收藏呢?实际上就是天生的。”李辉说,这决定了自己现在要做的东西就是非虚构,“所以我的写作就没有离开现实,我主编的几套丛书都是回忆录、自传和书信。”
谈与大师的交往:巴金教会我说真话 萧乾敦促我学英语
巴金,萧乾,沈从文……李辉与很多老一辈文学大师有过宝贵的面对面交流经历。作为“传记作家”的李辉,出版过《沈从文与丁玲》《和老人聊天》《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等多部作品。李辉表示,这些老一辈的文学大师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巴金和萧乾。
“巴金对我的影响是一种精神上的影响,他强调,第一要独立思考,第二要讲真话。”李辉一直关心地名的问题,这也是秉承巴金说真话的精神。“徽州,我用了18年的时间在谈这个事情。安徽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现在改为黄山是不伦不类。徽州的历史有一千年了,徽商、徽墨,包括重要的人物,比如黄宾虹、胡适、陶行知,全是徽州人,这样的徽州不能用黄山来代替。”
2007年4月,因发表“封面中国”系列作品,李辉被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选为“2006年最佳散文家”,这一切是因萧乾结缘。李辉回忆说,“萧乾告诉我,你的英语不能丢。你哪怕不会说,但是你一定要翻译。”李辉到《北京晚报》之后,坚持每天学习英语,坚持了20多年,“要不然我也写不了《封面中国》时代周刊这样的文章。”萧乾还很关心李辉的学习与生活,“有一年我学习不好,写不了文章,他就写了一封长信,说二战期间他在伦敦,上面是纳粹飞机轰炸,他在下面读《尤利西斯》,这时候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这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机遇。”
谈退休生活:编副刊文丛 继续关注地名
在新媒体时代,李辉也和几位好朋友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六根”,这个“最初只是为了好玩”的公号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一批铁杆粉丝,成为许多人每日的“必修课”。
谈到“六根”名号的来由,李辉笑言,“我、叶匡政、韩浩月、绿茶、潘彩夫、武云溥,都是男的。六根不净,六根清净。”李辉说,我很信任这个新时代,很愿意用微信和年轻人交流,实际上就和聊天一样,微信也是一种聊天方式。“最初做公号只是觉得好玩,但后来发现,确实对于我们是一个推动。通过微信,我们可以和更多的读者取得更直接的联系。一个微信,全世界都知道了。”
除了“六根”之外,李辉今年还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地名古今”,让大家都关注身边的地名的变迁,或者一些名人故居背后的故事。此外,李辉还有个构想,要把“地名古今”编一些书。
正式退休了,最想做什么?李辉表示,在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副刊是报纸的优势。一个报纸的副刊,要有深度,才会有读者看。因此,李辉想编一套副刊文丛,“我想把中国的报纸副刊中好的文章做个集锦,从人民日报到其他各个报纸的副刊,用两个系列方式出版。一是专栏,一是个人文集。” 李辉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办好张掖的河西学院,“那是兰州到乌鲁木齐之间唯一的本科大学,我想做点事情,培养一些学生。”李辉的第三个心愿,就是徽州复名,“成不成不要紧,但我们一定要作为民间的声音不能断。”
(责编:陈灿、陈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