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笔者从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获悉,近年来,该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田变大田”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工作中,既解决了耕地碎片化问题,又实现了耕地净增加,取得了很好社会反响。
在农村,分散化的农田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分散零碎的耕地要进行作业,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人力,种植的农作物也无法实现统一选品,从而导致当地农业无法形成规模、增效增收。而以农田新基建,将分散的农田变成集中连片的大田,这种“小田变大田”模式,不仅可以让村里的农田集中化,还可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满足农户期盼。
义和镇地处湖区,平常种植条件好,不缺水,是一个典型的水产养殖大镇,在落实进出平衡中,其后备资源坑塘水面占绝大多数。
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征求镇、村意见后,建议利用进出平衡方式对问题图斑进行举证销号。经过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义和镇“两委”精心谋划,开展“小田变大田”工作部署,利用农业灌溉的便利条件,将多个零散坑塘采取放水、平整、打通,根据地形将小而散的坑塘地整合在一起,使田埂、沟渠、零星的荒草地得以利用。改造后,通过日常变更调查测算,在第一轮整改中,一次性新增近90亩可适宜稻虾轮作的水田,真正实现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当地播种习俗和自然条件,2023年6月中旬,应城市义和镇已完成本次新增90亩水田整体流转和播种,目前秧苗长势旺盛。
后续,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推广义和镇“小田变大田”成功经验,在完成耕地流失整改任务的同时,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让农户在改革中获得更多红利,也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通讯员:刘红运 姚辉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陈梦宇 终审核发: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