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很多人印象里,只是一种调味料。而当你走进应城市,肯定会对盐有重新的认识。
民营制盐企业益盐堂的展厅里,从用途各异的调味盐,到护肤、沐浴、清洗果蔬的日用盐,琳琅满目;双环科技等绿色盐化工企业,则把盐转化成纯碱、氯化铵、复合肥等各种必需品。
益盐堂展出的各种盐产品 极目新闻记者陈勇 摄
享有“膏都盐海”美誉的应城,靠着盐打造出一个重点特色产业,成为湖北省千亿支柱产业和重点扶持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采膏300年后,采盐业发轫
沿211省道,经隔蒲潭大桥跨越府河,一进入应城,就能看到“膏都盐海 应来之城”八个大字。
应城的历史,和石膏、盐密不可分,全国优质石膏总储量的62%分布在应城,而“膏洞为盐洞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应城的采盐史同样是因石膏而生。
应城地层中膏盐分布 通讯员郑毅 摄
应城最早开采石膏可以追溯到明朝。应城矿山公园博物馆运营经理黄敏介绍,明嘉靖年间,大富水河水和山洪冲坍了团山西北的一个山头,半边滑落的山体显露出青白叠生的石膏。从那时起,应城开始了最早的石膏开采。这段历史,在《湖北通志》中有明确记载。
因石膏用途广泛,需求量大。明末清初,峒商开始出现,他们投资雇人为其开洞采膏。
而盐的开采利用,则要晚了许多。
膏盐开采资料图 通讯员郑毅 摄
《光绪应城志》记载:“有盐,即凿膏废垌积卤成者;往岁,邑为淮盐引地,封禁甚严;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据武汉,淮盐路塞,民嗟淡食;邑西潘家集居地,潜开废垌汲熬获利。”
清朝咸丰年以前,应城一直食用淮盐。虽然石膏开采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但膏洞峒商打井开采石膏只取白石膏,把与之共生的上下两层青石膏作为废碴,弃之洞外。废碴日积月累,渐成小丘。天下大雨,冲淋产生的盐水流到附近农田,把禾苗烧死了。
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太平天国革命军进驻武汉地区后,长江流域交通阻塞,淮盐难入湖北。膏洞附近农民用废碴浸水取汁,代替食盐,周边居民都相继效仿。1853年,应城峒商获准破禁熬盐,用废洞蓄水,汲水熬盐,取水一担,可得盐三、四斤。
自采膏业300年后,盐的开采发轫,应城盐走出荆楚腹地,走向人间烟火。
晚清、民国时期是应城膏盐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矿山覆盖近半个应城地区,号称“三十里膏城”。1917年,应城纤维石膏产量达到14万余吨,占当时全国石膏产量的90%以上,生产食盐1万余吨。
靠盐吃盐,运盐车川流不息
在应城市西北风景秀丽的团山,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就位于此处。应城膏盐开采范围以团山为中心,集中在龙王集、潘家集、团山、盛家滩一带,特别是位于应城西部要冲之地的潘家集,东西走向的古驿道横贯其境,旧称为西山矿区。
矿山公园里,矿洞遗址、膏盐生产工具、膏盐集镇老街、膏盐运输码头遗址、晒盐台遗址,一处处矿业遗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第一口盐井成功出卤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应城盐的开采开始转向岩盐。1952年,因为石膏矿内熬出的盐质量低劣,原有盐厂全部裁撤,开采和熬盐生产停止。
1957年初,为探明应城的石膏储量,地质部门在距应城城区西北1000米处进行钻探,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岩盐,并探明应城的岩盐资源储量280亿吨,其丰富储量在我国中部绝无仅有。
为适应膏盐生产的需要,1960年元月,湖北省应城盐矿划分为独立的国营企业,隶属省轻工业厅管辖。
从1962年开始,省、军制盐企业相继在应城建成投产。
应城盐化企业 通讯员郑毅 摄
在应城土生土长的老人们印象中,那些年,城里城外运盐车辆川流不息。应城“靠盐吃盐”,先后兴建制盐厂、化肥厂、磷肥厂、化工厂等盐化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城已成为全国盐和盐化工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中南地区最大的盐业储备基地。全省10家制盐企业,应城就占6家,产能超过720万吨/年,全省近九成食用盐来自应城;高端品种盐年产量120万吨以上,居全国之首。
用好资源,盐化工转型升级
盐化工产业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打破对资源的依赖,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近年来,应城加快盐化工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打造全国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传统盐化产业“老树发新芽”。
应城盐化产业园 通讯员郑毅 摄
按照“盐化为基、多元发展”的路径,应城市将全市划分为东部绿色化工发展区、南部综合种养发展区、北部特色种养发展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西部农文旅养发展区,将自然资源与旅游开发高度融合,着力打造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以环保倒逼转型,应城市整改了一批环保不达标企业,着力改善生态发展环境,对全市工业园及所属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在距应城中心城区15公里的东马坊工业园看到,这个规划面积5.04平方公里的园区,道路整洁,环境优美。
东马坊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光明介绍,去年园区有规上工业企业24家,完成产值241.9亿元。同时园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个,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截至今年一季度,园区已签约4个项目,总投资212.42亿元。
盐化企业全自动生产线 极目新闻记者陈勇 摄
走进园区的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控制室,一个庞大的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公司空压机的运行数据,而工作人员则在电脑屏幕前对这些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生产线是全自动的,我们在这里控制就行了。”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胡闻因介绍,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有机化工产品为主的企业。现在在工业园的是公司 “IGCC分布式能源碳中和应用示范暨合成氨绿色改造升级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余元,旨在推进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利用与升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据了解,这个项目采用了集成煤气化循环电力发电技术,该技术可对已有生产线升级改造,引入新能源设施,并采用碳中和技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减少碳排放。
云图控股应城基地 通讯员郑毅 摄
科技赋能,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粉红色的颗粒,散发着玫瑰的清香,涂抹在身上,可祛角质、亮肤色,它的名字叫“玫瑰磨砂膏”。
谁能想到,这样一款在网上热卖的女性护肤品,主要原料竟是盐。走进应城益盐堂盐产品展示厅,仿佛进入一个“盐的世界”——有井盐、海盐;有孕妇吃的高钙盐,有学生吃的轻盐;有煲汤、凉拌、烧烤用的调味盐,还有到护肤、沐浴、清洗果蔬的日用盐……
应城出产的盐产品 极目新闻记者陈勇 摄
近年来,应城用科技创新添“盐”色,适应市场个性化需求成常态。湖北省唯一的盐产业研究院落户应城后,益盐堂公司运用其成果开发出高端品类盐,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如今,所有盐化工企业共享这一科研平台,科技加持“盐”色精彩,古老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云图控股应城基地,公司行政总监谢建伟告诉记者,自从2003年公司收购应城联碱厂以来,云图控股应城基地通过持续不断地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累计投入70亿元以上,先后培育出应城新都化工、广盐华源、嘉施利、益盐堂与云图包装等10家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打造了“卤—盐—碱—肥”全产业链,形成了强大而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同时,公司还拥有湖北省盐化产业研究院、盐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盐化工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不断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
云图控股应城基地 通讯员郑毅 摄
给“一袋盐”注入新的元素,“盐海”应城踏上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起点,逐步从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且步履行稳致远。
(来源:楚天都市报 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杜朝霞 冯璇 李梦婷 视频剪辑 陈勇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应荣梅 终审核发:姜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