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研究

08-18 16:24   www.yingchengnet.com  
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研究
 
魏军  郑毅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感观也在不断的变化,君不见乐坛相继崛起了很多的新音乐文化,铁打的乐坛流水的音乐。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对音乐文化的欣赏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在促进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由于不受重视,传承人较少,坚持下来的艺人多已年迈,他们和他们所执着的音乐文化无法跟上这个信息产业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陷入到他们所料不及而且无法听力的困境,甚至被现实生活无情地淘汰,为了摆脱这种境况,一些有识之士在为之而努力,但是仍然是处境堪忧。仅靠少数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社会扶持、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有利于以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政策,再以此为平台呼吁更多有活力、有激情、有追求的新生力量才有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如何将这一议题落实到实处,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吁,经过笔者前期一同去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的相关调研工作,提出以下研究建议:
 
  一、研究源头
 
  民族音乐文化应城皮影,又名灯影,兴起于清朝的中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应城的各大茶馆皮影戏流行一时,是当时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传播范围较广。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城就有天鹅石陈、汤池方集、杨岭高何、城效范河、巡检红星、三合土门6个皮影队,共有20多位皮影艺人,活跃于应城城关及膏盐矿区。笔者要研究的对象夏想德,就来自前面所提到的汤池方集。
 
  70多岁的皮影艺人夏想德,家住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毕业以后直接考进了天门曲艺工作团皮影队,拜自己的家叔夏炳肇团长为师,1964年,夏想德由于自己的优异表现被天门曲艺工作团派到武汉民众乐园学习光电皮影,回到天门后创办光电皮影。与传统的皮影艺术不同,光电皮影不仅能动口、眼,还有艺术化的山水、树木、风景、雷电、闪光等灯光布景,显得非常逼真。得到深造的他,多年以来从春秋时代的《封神榜》,一直唱到清朝的《白蛇传》、《金钱记》、《三打桃花案》、《花戏》、《张恭百忍》,1036场戏,每天唱一场,每场180分钟,可唱近3年,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1968年,应城皮影队陶朝芝师傅接夏想德回应城担任主演。就在皮影兴旺之时,由于文革的特殊历史原因,应城皮影队被迫停止了所有的演出活动,夏想德也回到老家汤池方集大队夏东湾乌龙,沉寂多年。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夏想德又重新开始雕刻皮影,并组织本村的陶银伢、京山曹武镇燕治良、汉川垌冢范想苟、天门皂市镇李太安等民间艺人组成了方集皮影队,到应城、京山、天门、汉川等地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后来又得到应城市宣传部、文化馆的鼎力相助,为夏想德的皮影艺术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艺术特点
 
  始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应城皮影戏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之一。夏想德自己和他的徒弟们一起坚持用牛皮、硬纸等材料来制成皮影人物的剪影,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灯光映在纱幕上,由他和他的徒弟们一起在幕后操作、说唱。应城皮影造型比较美观,人物表现也较为精细,人物线条流畅,人影色彩鲜明,艺术形象逼真。影长的图像一般不超过0.5公尺,用了三根杆进行操作,一手一根,颈部一根,头可以动,嘴可以张,眼睛也可以转动,皮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应城皮影戏还可同时操作四个人影,说唱时也可为四个代言,说唱赋予表演,武戏对打十分精彩,不象演真戏那样要许多人,但却可以假戏真做。
 
  应城皮影的唱腔包括有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同时也可用渔鼓、简板、胡琴、鼓钹等传统乐器来进行伴奏,这些乐器的腔调有着应城水乡的地方性韵味,其内容与古装传统戏差不多。虽然由于演出条件的限制,乐队编制还略显简单,配乐稍显单薄,夏想德和他的徒弟们从《封神榜》,一直唱到《白蛇传》,其中的艰辛不是我们能深切体会的。
 
  三、社会推广
   
  在笔者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得知,“夏想德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别看现在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那些出去打工的青年人、中年人都是听着夏想德老人的皮影戏长大的。” 
 
  1980年,夏想德参加应城文化局调演取得第一名,并代表应城参加孝感地区举办的民间文艺调演,再次获奖,这对他和他所执着的皮影戏是莫大的安慰。在夏想德的努力下,皮影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他多年以来先后收了100多名徒弟,但留在他身边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数人。由于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只能一边务农、一边在各村各镇演出,收取微博的报酬,也仅仅只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直到被笔者之一的宣传部郑毅在下面调研的时候发现,逐步有了改善,目前应城市已将夏想德列为“优秀民间艺人”候选人,并准备为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的皮影艺人夏想德和他那些一直追随师傅为了皮影艺术传承和推广而努力的淳朴的徒弟们。
 
  而作为音乐专业的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有效资源,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高校开展一系列有关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的专题学术讲座与交流,争取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们参与进来,通过专家讲学为大家提供一个广阔的非遗文化知识平台,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欣赏水平,引领对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的保护、传承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然后,再以这些参与进来的年轻学子们为骨干,依托高校现有的艺术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的调研形式提高对应城皮影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进而让更多的群体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关注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进而成功地推广。
 
  无论处于何种立场,无论从何种角度开展这一研究议题,改变民间艺人的生活困境,帮助他们在乐队建制上进行补充,在配乐上进行重新整理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工作,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一起努力,才能给以“应城皮影艺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为代表的那些相似境遇的传统音乐文化创造一个更为广阔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军燕.《对皮影戏衰落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5).
  2. 董励华,郑继仁.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3.杨穆佳. 《浅析皮影戏的传承危机与发展对策》[J].芒种,2012(20).
 
  (原文载于大众文艺2015年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