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四连冠”

08-17 09:18   www.yingchengnet.com  


丁少华 孙宇凌


  2005年6月21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命名表彰电视电话会上,应城市喜获"省级文明城市"殊荣。这是自1996年以来,应城市第四次蝉联"省级文明城市"。十多年来的创建史,是一段凝聚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的历程。


一、文明城市创建的始由


  建市前,应城城区街道拥挤狭窄,路面坑洼不平,房屋低矮破旧,树木稀少无荫,夜晚黑灯瞎火,城区面积仅1.8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无序,虽经多次整顿,但收效不大。1986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加快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应城市城市建设指挥部,设在解放街城中财政所办公,并着手抓了两件事。一是抓规划,拉开城市骨架。首先,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应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部),并于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确定了"众星拱月,组团式"、"一城三片十镇"的城市发展格局。即以城区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市辖镇为连接点,促进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均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互相依托的完整有机的城镇体系。在此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依托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的建设总体思想,以原宋应公路为基础建设了古城大道,以原汉宜公路为基础建设了蒲阳大道,开发了占地225.25亩的城东小区,建成城区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扩大了城市规模,并将城市建设指挥部迁至初具规模的城东小区,着力抓城市建设。二是以拆除西大街摊棚入手抓城市管理,着重解决城区乱搭乱建的问题。
  1992年,中国第二届农运会在应城设立分赛场。市委、市政府以迎农运为契机,一方面,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造了解放街,把古城大道以东作为新城区,拉骨架,加快发展步伐,建起了粮贸街、体育路、东大街、蒲东大市场、体育馆、奥斯卡影宫、街心公园等,同时硬化了西大街,改造了人民公园,新建了城东小区。另一方面,加大了城市综合管理力度。从政法口、城委口抽调40多人,临时成立了应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城中派出所一楼,对中心城区车辆分流、环境卫生、市场秩序、占道经营等进行突击治理整顿,主要目的是为保障农运会赛事的顺利进行。
  农运会结束后,临时指挥部撤销,城市管理反弹现象严重。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于1993年4月,组织一班人赴外地综合管理先进城市考察学习后,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并从政法、工商、交通、政府、卫生、城建等部门抽调20多人,组建了应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宣传组、督办组、保卫组和综合执法大队,行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秩序管理、市场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五大城市管理职能。确定规划、市政、环卫、园林、环保、工商、交通、交警、文化、卫生、城管等部门为职能部门,对上接受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对下按专业行使各自管理职能。至此,我市的城市管理,转向以城市综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城市创建,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三城"(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目标,明确要求,力争三年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1994年4月,组建了应城市文明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由市长出任组长,并将原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更名为文明城市创建办公室,负责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具体工作。


二、四届文明城市的取得


  1、第一届省级文明城市的取得(1994~1996年)
  文明城市创建提出之初,一无经验,二无可依照的模式。为了顺利实现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市文明城市创建办公室认真学习他人经验,多次到省文明委,咨询专家,收集经验,丰富创建内容,制定了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同时大胆探索,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并以中心城区为基础,延伸到各街道办事处、镇。
  一是全面开展提高市民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编印了《文明城市创建学习手册》,颁布印制了《市民守则》,并设立警示牌于中心城区醒目地段。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争当文明小市民"活动,以此影响和带动城区市民积极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举办"城区交通法规"、"食品卫生法规"、"工商行政管理"、"文明城管执法"等培训班,提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素质。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市电视台全年开辟《文明城市的呼唤》电视专题,利用街头广播宣传城市综合管理法规,印发文明创建标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创建的强烈氛围。
  二是全面强化职能部门职能作用,大力整治城市环境秩序。整顿之前,城市市场秩序混乱,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经营摊点。服装卖到了主道上,卖衣架占到路中央。城区各条主街主道都有早点夜市占道,蔬菜批发占道。为整治市场秩序,市工商局成立了市场管理大队,与市城建管理监察大队协同执法,对城区主要街道要求归市、归点、进店经营;归集了城南街、振兴街等几条服装、小商品市场"一条街",整顿迁移早点夜市及蔬菜批发市场。为整治交通秩序,交警大队在东西大街、古城大道、蒲阳大道、汉宜大道建设了交通护栏,增设"百步一岗",对车辆进行分类强化管理。为整治社会秩序,公安、文化部门成立了巡警队和文化稽查队。为整治环境与食品卫生秩序,环卫部门增配专班全天保洁;在城乡结合部设卡控制畜力车进城;卫生部门集中整顿个体饮食摊点。为整治市容市貌,市政部门加大砼路面、下水道等设施建设维修力度;城管大队清除城区建筑占道及违章搭建物。
  三是大力推行"门前三包",让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学习老河口市的经验,在中心城区推行"门前三包"制度,要求达到"五有八无"。即有责任状、有目标要求、有管理人员、有清扫器具、有奖惩措施,无乱泼乱倒、无乱停乱靠、无摆摊设点、无垃圾杂草、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挂、无毁损树木、无设施盗损。由各战线负责,督促门店所属单位落实到位。
  四是不断强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措施,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年初,由市政府与各级、各部门签订创建目标责任状,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督办检查,每月进行评比通报,年终实行奖惩兑现。并从1994年下半年起,要求各单位对照《省级文明城市评比细则》逐条自查,查漏补缺,组织落实。市政府印发了《应城市城市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市人大颁布了《严格依法办事,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定》。依据这些法规、规章,执法队伍对城市综合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章行为实施严管重罚,并帮助其改正,保障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
  至1994年底,应城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初具成效。中心城区及各乡镇面貌大为改观,市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各行各业服务质量日渐提高,城市各项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到了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1994年9月,在湖北省文明城市创建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了题为《琢得明珠更璀璨》的典型交流发言。
  1995年,是应城市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的冲刺年,省级卫生城市的验收年。全市上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双创"活动。同时,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到全市城乡,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创建目标,对各战线、各职能部门、各镇(场)办事处实行创建工作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常年抓的领导体制。加大了宣传力度,编印了《文明城市创建学习手册》(之二),向市民发放《简明道德读本》,设立了固定创建宣传牌匾,拍摄了文明城市创建专题片,增强了广大市民文明创建的自觉性。下发了《应城市营运三轮摩托车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歌舞厅、卡拉OK娱乐场所管理的通告》、《集镇五大管理》、《应城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将"门前三包"的"五有八无"要求提高到"六有八无"。广泛开展庭院绿化达标、文明单位、文明楼栋创建达标活动。"城市卫生日"活动被广大市民接受。加强市场秩序管理,以街为市,违章经营现象大为减少。以"一线串珠"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月圆小区东区、西区,完成了汉宜公路城区段的兴建,府前街、粮贸街南段的硬化,建设街、大智路的维修,城区部分下水道环卫设施的改造与维修。城区邮电通讯进入全国中等城市行列。城市交通管理、文化稽查、卫生防疫监督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5年5月,顺利通过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且得分居孝感市第一。199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应城市《关于申报省级文明城市的报告》。
  1996年上半年,全市上下打响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攻坚战。紧紧围绕省级文明城市的验收标准,突出薄弱环节,在整个中心城区开展了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建筑施工、食品卫生、文化市场、工商市场和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等七项整顿,下发了《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公告》。以粮贸街为样板试点示范,进一步明确责任目标,规范管理准则,起到了促进中心城区其他街道规范管理的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5月12日至14日,省文明城市检查团一行21人,对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体现了"三高",一是城市规划的起点高,坚持了铁打的规划流水的官,届届都按规划办。二是城市建设的标准高,俯瞰应城全景,井字型街道,近似北京风格,沿街建筑要求严,标准高。三是城市管理水平高,把强化管理与繁荣市场,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立足城区与辐射集镇,宣传教育与依法治城有机结合,值得推广。检查团团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毕志伦赞誉应城,"十年创建结硕果,一举成名楚天知"。这次检查,我市在全省的县级市中得分排名第二,成为全省首批进入省级文明城市的五个城市之一,并于12月正式授牌。
  2、第二届省级文明城市的取得(1997~1999年)
  第一届省级文明城市检查验收后,有些部门有"松了一口气"的思想,管理有所放松,城区乱摆乱放、乱扔乱倒的现象重新抬头。这种反弹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下半年,市创建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展开了整治行动。编印了《文明城市创建学习手册》(之三、之四),下发了《关于加强烤肉串市场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个体经营、出租门店经营及烤肉串经营实施规范化管理,要求城区十条主要街道不准摆摊设点,划定了城东市场等十六个集中经营的摊位群,使城区经营秩序恢复正常。对城区三轮摩托车实行单双日营运制,交通秩序大为好转。修编了第一部《应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大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宽了汉宜公路城区段,维修了城区下水道,新建改造了部分公厕。同时,加大了各办事处、镇(场)集镇五大管理工作的落实督办,提高了文明集镇创建工作水平。
  1997年,应城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巩固成果,完善法规,健全网络为主,提出在二十世纪末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工作构想。加强以卫生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增置了环卫机械设备,将市容环卫管理与城管监察合署办公,形成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市容管理的有效统一。将"门前三包"管理扩充为"门前四包",并强化了包保责任。经常性地开展爱国卫生月、日活动,组织干部、学生、职工参加创建活动,使城区街道更加洁净、美观。制定和下发了《应城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应城市建成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关于创办示范街、样板路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心城区规范管理的通告》等文件规定。实施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各类样板工程,进行文明机关大院、文明住宅楼栋、文明住宅小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试点,创办38条文明示范街、路、巷。建设改造了城南路西侧、汉宜路北侧、粮贸街南段等道路下水道工程,完成了城区粮贸街东二巷,实验小学至工农路口等断头路硬化建设。实施了城区邮电局、劳动局、建委大楼等第一批"亮化工程"。开通了中心城区3、4、5路营运公汽。1997年10月份,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验收。

  1998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应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领导小组。要求全市上下巩固省级文明城市成果,向全国卫生城市目标冲刺。9月份,省委来电,因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原定的卫生检查评比暂停。但应城市的创卫目标未变,工作力度未减。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汉宜大道向东拓宽,大智路东段、振兴街中段、光明街东段、育才路向南延伸等道路工程。改造和铺设了裤子堰、古城台铁路沟、汪家台龙须沟、大智路南段等下水道。对环卫设施实施了全面改造,中心城区38座公厕由坑式全部改造成水冲式,还新建"二合一"公厕、垃圾中转站6座,全部达到卫生标准,购置了垃圾清扫车、配套建设了垃圾处理场,达到国家卫生填埋标准。城市亮化大有发展,在汉宜大道、古城大道、蒲阳大道等新安装跨街式、悬臂式、立柱式、T字型大型不锈钢霓虹灯广告及各类小型灯箱广告,中心城区出现一条条"长虹飞架东西"、"长廊贯穿南北",纵横交错,亮丽多彩的霓虹灯箱广告景观街。城市绿化档次提高,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格局。城市管理有了新的突破。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加强餐饮业规范化管理的通告》、《关于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的通告》、《关于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塑料餐茶具的通告》等文告。组织卫生、工商、环保、城管、交警等部门开展"环境卫生整顿月",对不规范的餐饮业整改到位。实行领导挂帅,推行战线包街创建责任制,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市容秩序有了新的改善。
  1999年,是我市文明城市创建硕果累累的一年,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检查,成为全省同时获得三项殊荣的两个县市之一。1999年2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四大家"各抽一名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市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建委主任兼任。并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了40多名干部充实到创建办公室,全力抓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各战线、各办事处、12个职能部门都组建了创建工作专班,常年工作在包保街道上,并设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战线包街责任制加强,以街带巷,牵藤结瓜连小区,全面包保,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创建大气候。每周六,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各部门全体干部上街,到包保街道劳动、清除杂草、垃圾,形成了一项制度。市民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提高。一是开办了不同层次的市民学校,对市民进行培训教育。二是印发"市民守则"、"市民十不"、"告全体市民书"、"文明礼貌用语"等,抓了市民日常行为教育。三是利用"三台一报"(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应城日报)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四是广告宣传,在中心城区树立"省级文明城市标准"宣传牌,设置了5条灯箱式公益广告街,在建筑围墙、灯箱、临街橱窗上书写创建标语,形成"会说话"的街道、建筑,随时警示市民。举办"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市"环城游,万名青少年"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名,"青年文明路"、"平安大路"等创建活动,增添了市民参与意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硬化了城区所有大街小巷,基本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建设了育才路(蒲阳大道至汉宜大道),拓宽了汉宜路西段。改造了蒲阳大道、东大街亮化工程,建成汉宜大道灯箱广告街。建成了育才路绿地,汉宜大道沿街绿化。建设了东入口雕塑工程,建成了国税大楼、地税大楼、市医院门诊大楼、应城会堂等标志性建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轨道迈进。成立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各居委会成立了"小环卫",新置了一批垃圾果皮箱,环境卫生和市容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得到了较好解决。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区广告规范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市域主要道路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关于在城东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通告》等规范性文告。社区服务得到加强,月圆小区被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确立了周六"创卫日"制度,实施了东西大街"以资代管"试点。工商、卫生、环保、公安、城建等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开展了以治理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为突破口的"三大整顿",以及治理"乱泼乱倒、乱摆乱放、乱停乱靠、乱搭乱建"为内容的"四大战役",并实施严管重罚,取得明显成效,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3、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的取得(2000~2002年)
  2000年,以"巩固三创成果,提高城市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为目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城市建设以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适度超前为思路,以南区拉骨架,北区抓配套为重点。城南新区拉开了广场大道、体育场南路、长荆大道、肖湾路等"三纵一横"骨架道路建设的基础工作。老城区以提高档次为主,建设了东入口绿地、汉宜大道两侧2万平方米绿地、应城会堂绿地。组织了大规模的绿化植树活动,形成盐水河防护林5公里。完成了古城大道一条街亮化工程,开始实施城市取水点上移工程。新建了6个港湾式公汽停靠点,不锈钢站牌50个,设立停靠点30个。城市管理以抓长效为主,突出抓好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解决了四里棚盐化工业区烟尘污染的问题,实现了环保"一控双达标"。实施了城市畅通工程,并于11月份顺利通过全国"畅通工程"检查评价,达到交通管理三等水平。通过了《应城市中心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暂行规定》,从2000年11月1日起,中心城区成功实施禁鞭。摄制了电视专题片《告别不文明》和《市民文明举止示范片》,编写了《市民教育读本》和《文明之路》,让文明创建教育走进市民学校和中小学课堂。在《应城日报》开辟了"文明创建大家谈",电视台开办《创建聚焦》,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001年,时逢应城市建市15周年。以此为契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以城南新区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完成了广场大道、站前路、体育场南路、肖湾路主干道路硬化工程,并配套建设了给排水、邮电通信、绿化等设施,形成了城南新区的主体框架。建成了占地8万平方米的应城广场,改造了杨家台休闲园,提高了城市绿化档次和休闲水平。将自来水取水点上移6.3公里,完成了全部配套工程,改善了市民饮用水水质,结束了城区居民吃咸水的历史。全面整修了城区公厕、垃圾清运车等设施,配套垃圾处理场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新安装了多处城市礼花灯、霓虹灯、轮廓灯、射灯等亮化设施,提高了亮化水平。城市管理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加强战线包街和门前四包管理,发挥群管群治作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6月30日,成功举办了建市15周年暨建党8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全国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复查验收。再次夺取了湖北省第二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优美的城市环境,在全年接待的30多次大小检查活动中,得到了各方宾朋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2年,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又立新功。城市建设以城南新区建设为主,完成了王桥路、育才路、城南大道"两纵一横"主干道路一期工程建设,至此,城南新区"五纵二横"主干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长荆铁路应城段竣工,应城火车站、站前广场配套完成。建成了大都商城、大兴建材家私城等大型物流中心。建设了电力大楼、教育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城市管理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坚持战线包街、门前四包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中心城区12条主要街道基本做到全天保洁。以"畅通工程"为契机,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整顿、市场秩序整顿,顺利通过国家"畅通工程"检查,晋升为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二等水平。7月11日至12日,全省第三届文明城市检查团对我市的文明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给予高度评价。省委、省政府第三次命名我市为"省级文明城市",同时,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我市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


  4、第四届文明城市的取得(2002~2005年)
  2003年,非典肆虐,但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抓不懈。从年初开始,以环境卫生大整治,餐饮卫生大检查,执法管理大联动,革除陋习大宣传为主,逐步掀起高潮,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正形象"活动。为了巩固活动成果,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紧接着又开展了"城市管理集中整治月",对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规范经营,交通秩序,食品卫生等进行了集中整顿,将经常性的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城市建设继续以"老区抓改造,新区搞配套"为主。配套实施了城南新区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工程。完成了老城区振兴街的改造,结束了振兴街多年来摊点占道阻塞街道、交通不畅、全省十大消防隐患重点之一的历史,建成了步行街。改造了解放街北段(草街),拉通了光明街东段。建设了体育场路与汉宜大道渠化工程,使我市的城市交通档次明显提高。
  2004年,城市建设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了城市道路、给排水、绿化及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实施了人民公园的再次改造,拆除公园内的建筑,高标准布绿,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新场所,得到市民的好评。配套城南大道等高规格绿化。继续配套完善城南新区道路、下水道、绿化工程。完成老垃圾处理场的封场绿化,新垃圾处理场的配套建设,实现了新老垃圾处理场垃圾填埋的成功过渡。借"西气东输"的契机,实施了城市天然气工程。市委、政府办公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引进了三五醇百味谣集团,恒天药业公司等项目,城南新区建设渐成规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步入经常化轨道,经常性的开展"十佳文明市民、十佳好夫妻、十佳好婆媳"等活动,形成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良好氛围。城市管理以逐步探索、完善、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以"建、教、调、引、管、包、罚"七字为要诀,一个阶段确定一个整治重点,各职能部门充分行使职责,并联合部门力量,发挥群管队伍作用,集中进行整治,达到规范性管理。2005年4月22日至23 日,省文明城市检查团第四次莅临我市检查,对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2005年6月21日,正式授予我市第四届"省级文明城市"。


三、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的成效


  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应城发展的动力,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抓不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两届荣获全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畅通工程二等水平县市,全国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百家最具竞争力先进县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市,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等光荣称号。2004年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达89.5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29元。
  1、城市载体功能全面增强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不断加大城市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电信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至2004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人。通过逐步完善道路主骨架,修建出口路,打通断头路,升级乡镇路,扶持乡村路,连接高速路,提高了城市对外交通能力,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60公里,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省干道为主骨架,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各乡镇半小时通达市区的目标。打开了水路通道,达到了五级航道标准,实现了全年 通航,形成了江海直达,干支直达的水路运输网络。改造了老城区,拉通了"断头路",消灭了"泥巴路",城市道路呈棋盘式布局,"三板四带"式主干道宽敞平坦,小街小巷晴雨通行,中心城区主次干道29条,道路总面积137 万平方米,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2平方米。配套实施了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城市给水普及率达100%,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8%。实施了电力城网改造和农网改造,完成了一批移动通信数字机站扩建和光缆传输网工程建设,通信设施由程控化、数字化向移动式、多媒体稳定发展,全市电话装机总量达7.8万门,多媒体通信用户达1.3万户。建设了教育大楼、电力调度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城市档次明显提高。建成了中百仓储、大都商城等大型物流中心,百姓购物方便。开发了月圆五个村、水仙花园等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物业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区,市民居住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公交站点、斑马线、隔离栅栏等设施设置科学合理,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快捷。
  2、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共拥有各类垃圾集装箱40个,果皮箱163个,"二合一"垃圾中转站11座,水冲式公厕41座,环卫车辆11台,城市专业环卫队伍与各社区小环卫队伍相互衔接,规范运行,保障了城市大街小巷路面整洁,城市垃圾日产日清,城区路面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市容管理坚持疏堵结合,对城区乱泼乱倒、乱贴乱挂、流动摊点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了严管,规范了行为。城区户外广告、霓虹灯等管理规范,广告外形美观、内容健康。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建了城南新区高标准绿化带,改造了老城区休闲式绿化,建成了应城广场,改造了人民公园,形成了一街一个主体树种,一路一种主体花卉,主街主道门类齐全,小街小巷独具匠心,点线面相互结合,乔灌木相互搭配的绿化格局。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1%,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全市228个庭院,绿化达标率95%,园林式庭院达42%。
  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突出工业污渠治理,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削减,达到国家标准。禁鞭工作长期坚持,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0.04毫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饮用水达标率100%,区域噪声平均值51.4分贝。
  3、市场环境规范守信
  以"共铸诚信应城"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市民的诚信意识不继提高,建立健全了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全市共评出A级信用企业7家,B级信用企业273家,C级信用企业32家,通过开展评比"十佳诚信市民"、"十佳诚信企业"、"十佳诚信窗口(执法)单位"、"诚信个体工商户"、"诚信示范一条街"等活动,逐步形成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以打假为重点,集中整顿食品、农资、建材、药品等市场,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市无影响恶劣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走私贩私案件,无集中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市场。各窗口行业和单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公布服务承诺,聘请社会监督员,集中解决诚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行业诚信建设向长效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全市医疗保健网络健全,卫生设施完善,市民就医就药方便。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疾病控制、血吸虫防治、灭鼠灭蟑等工作到位,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实施计划生育"三为主",全面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被国家和省确定为示范县市。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金和养老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城市低保人数达1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887人,全部纳入了失业保险范围,2004年共发放基本生活费和失业救济金579万元。全面推行再就业,再就业率达66.9%。
  5、人文环境健康向上
  注重加强教育引导,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市民科学素质得到提升,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不断强化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市一中迁建、市二中、三中扩建,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投入位居全省首列,教学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教育经费足额到位,教师队伍稳定。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切实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少儿失学率控制在1%以内。
  加强文化体育工作,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文艺作品创作成果喜人,平均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300件,广播剧《披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参加国家、省、孝感市多次体育比赛,夺得奖牌数位居孝感前列。加强文体 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5次以上,中小型活动30次以上。扫黄打非活动常抓不懈,严格管理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做到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活而不乱。
  6、社会治安稳定有序
  以争创全省首批"平安县市"为目标,以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反邪教工作,依法查禁和取缔我市境内的法轮功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全市无"法轮功"三类案件。以110、119报警台为中心,上下联动,建立健全了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全市设治安卡口6个,治安室43个,民警执勤岗124个,实施一区一警,一区一队的巡逻制度,强化安全防范。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并荣获全国"长安杯"。防火措施落实到位,多年来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实施普法教育,荣立"全国集体一等功"。大力开展城市"畅通工程",达到全国二等管理水平,交通事故发生率大为降低。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妥善处理热点难点问题,荣获"全国信访系统优秀集体"。认真开展食品、药品、矿山、企业、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依法直选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步入正常轨道,三眼井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并荣获司法部"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7、政务环境廉洁高效
  从解放思想入手,从转变职能抓起,努力创造务实高效,群众满意的政务环境。市"四大家"领导集体带头学习理论,提高素质,领导集体勤政廉政。设立集体办公的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站式"和"承诺制"服务,行政机关办事程序简化,工作效率逐年提高。


注:丁少华,应城市城乡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孙宇凌,应城市城乡建设管理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