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崩崖开天工
文:朱木森 吕真
应城西北团山是应城膏盐历史的开山源头。《湖北通志》载:“明·嘉靖年间,应城西北团山北麓,因岩崩,石膏矿苗始露。”应城膏盐业发轫于此,历经近500个春秋。近500年来,从捡拾露崖石膏到“狗爬峒”开采,从木箍直井到轨道大巷;从囿于风水不越雷池到打破旧说膏矿过河(大富水),从“膏峒为盐峒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到“盐砖”现世、烧香台上圆梦想;从麻绳木绞到铁绞“洋车”,从“黑油马力”到电器化作业;从豆腐测卤到晒水台制卤,从膏盐兼采到大化工降临;从盈尺深穴到冲天高塔,从百担膏渣取斤两粗盐到精微技艺得万千红利……应城膏盐业经历了发端、发展、劫难、重生、跨越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矿人盐工,饱含不尽的呐喊歌吟,浸润无数的辛酸血泪,永无止境,永远探索,无怨无悔,不折不挠,不舍不离……本期将尽心尽力梳理应城膏盐发现与采掘变迁的沧桑轨迹。
一、“白龙”撞崖 矿苗惊现
团山(旧称团山庙),位于应城城关西北约10公里,形如弹丸,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方圆约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87.1米。团山北临大富水,北坡因断层陷落,山坡陡峻;南有黄毛、李家嘴两水库相夹峙,地势平缓,大多辟为农田。四百多年来,应城有识之士对“崩崖”有两种解释,一为迎流顶冲,大富水山洪冲垮半边山;一为雷电劈崖,山崩地裂,原本完整山岭被削成半边山。
大富水,又称西河,俗称县河。半边山在大富水河右岸,是团山北麓一支脉。大富水自应城西北田店镇八斗山入境,在有名店北坡一个急弯,竟呈直角冲撞西北山崖,然后水流紧贴半边山约两公里长山脚折向东南,流入应城腹部平原。当地传说,大富水这一段河道名叫“撞河”,有“白龙撞石河开”之说:一条山岭长期迎流顶冲,石崩崖塌,幸存山体如刀削斧劈,成一线绝壁,“半边山”故得名;透过藤蔓荆棘,一层层青白石膏如淡淡横线深深嵌在绝壁上,如果用长竿捅击,可能有膏块脱崖坠落。另一解释说,明朝嘉靖年间,应城经受多次大的自然灾害。最要命的是嘉靖十四年,夏秋之交,大雨成灾,大富水南北暴水叠加,经久反复;这一年,境内地震频发,据《湖北地震史料汇考》载,应城全境,“地震有声”。山洪与地震一起发威,撕开团山岭,崖崩而矿苗初露,应城开启与膏盐为伴的时代。
二、掘山成峒 商事随兴
明代,应城石膏开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经营方式为盲目滥采,自产自销,族姓掌控,土人得益。
第一阶段,绝壁掏掘,留下峒商原始印记。至今,大富水上游半边山绝壁上尚存一个直径1.5米的峒穴,峒上方为风化页岩,峒壁为红色颗粒沙岩。河坡湾一线、半边山崩岩处至小宋坡湾一线,宽约200米长约2公里的团山北麓就是明·嘉靖年间应城石膏露天采掘区,先人依山崖掘峒采膏,峒便成石膏矿床。
第二阶段,浅层滥挖,无以限制。团山主峰与半边山之间,原本是一片平缓过渡地带。当地乡民说,当年这一带山坡上,使脚一踢就有膏,土人蜂拥而上,一直把这片过渡地带挖成两处相连的岗中湖,直到把整个团山坡挖得千疮百孔。
第三阶段,露头即挖,渐掘渐深,始开“狗爬峒”。此时已是明晚期。“狗爬峒”是原始石膏矿井,可向下深掘,利于“取层”,以获较大产量;也有横向开巷,这便是最原始直井横巷开采。一个“狗爬峒”可采膏约一千公斤。“狗爬峒”主要分布于团山主峰周围山坡沟谷,其大量出现,标志着应城石膏开采已成常业。“狗爬峒”掘多、掘大后,风险大,劳动强度大,于是山场所有者开始雇工采膏。因石膏和岩盐伴生现象,“狗爬峒”积水时间长了,就变卤水,取出老峒中卤水可熬盐。
至明晚期,应城矿人开始在整个团山约20平方公里范围开掘膏峒,这时膏峒深约60~100米。应城石膏遂成峒采,采区被约定俗成为“峒上”。
三、跳出团山 矿井深采
明·万历后,应城石膏采掘区集中在境西北及西一带,形成三大块,即以王家庙为中心的北山矿区,以潘家集为中心的中山矿区,以龙王集为中心的西山矿区;王家庙往东北,包括陡河坡、团山庙一带称“上山”,以潘家集、丁家岗、燕子山一带称“中山”,龙王集往西南至棉花田一带,称“下山”,此期称为应城石膏的“三山开采时期”。明末后,以潘家集居中,从王家庙到龙王集,膏峒连绵10公里,王家庙称“北山”,龙王集称“西山”,两山膏峒逐渐展开,始现最早直井,西北两山从东到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西北两山”一度为应城矿区代名词,此期被称为应城石膏的“二山开采时期”。
在经历漫长“狗爬峒”开采后,随石膏采掘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开掘方式不断进化,可概括为三段式过程:“狗爬峒”、隧道式和竖井(直井)。直井采掘工艺的开始,使“石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矿产”,是“石膏”跳出“团山”的标志,是应城石膏采掘业从“发现”向“开发”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清末到民国初,应城有实力的矿人摔开“狗爬峒”,采用“抱母挖子”法,依露天矿床或富产“狗爬峒”,直井下行,实行深采法,其身份也随之变为“峒商”。石膏直井深采推进应城矿山产业“暴发式发展”,涌现第一批专职石膏峒商。
四、朝廷解禁 兼采联营
清·道光年间,太平天国军席卷江南,扼控长江中下游,淮盐通道阻塞,湘鄂豫皖食盐紧缺,朝廷急如星火。所幸应城西北无事,西北两山各商号乘机扩大生产,转向江汉平原至鄂西一线疏通盐路,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咸丰三年,清廷为应急江汉乃至湖广盐荒,破例解禁应城制盐,在重申认销淮盐的前提下,允许应城井盐直销本地、云梦、汉川、天门、汉阳、京山、应山、随州及湖南的南县等地,从此,应城由单一采膏进入膏盐兼采阶段。以后的历史证实:兼采联营直至工业化生产经营,顺应了应城膏盐业发展大势;膏盐两业经营的互济性,使应城膏盐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朝廷解禁,膏盐兼采后,应城矿区盐棚日夜通班开火,盐船首尾接连起锚,峒商唯恐卤水不济,转而筹资开新矿,或冒险在老峒开下巷深掘进,多取膏,以筑垱蓄水制盐。至清·光绪末年,西北两山峒商达44户,井峒90对,从业者约6万人,年产膏8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年产食盐6千余吨,销区深入湖南、贵州、广西等。合理合法的兼采,促进了经营机制渐变渐进,如合伙开矿,坐地分红;矿主董产,管事代办;官衙管理,产户集团;膏盐公司,举矿商营等。
五、打破旧说 膏矿“过河”
清·嘉庆年,奚大壮任应城知县,在《石膏考》中教谕地方,“以邑城风水所关”,膏盐矿井只能在河西开采,不得过大富水入河东。1956年前,囿于数百年风水说,应城石膏开采从未越过大富水,始终集中在以团山为中心面积30平方公里的圈子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应城石膏开采才打破旧说,首开先河越过大富水。那是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本省水泥工业发展和全国对纤维石膏需求量增长,湖北省应城石膏公司决定筹建“二分矿”,选址距第一膏矿东北方向1570米,距应城县城关5公里的北十里铺,并于1956年2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又名“五六坑”,称为“第二膏矿”),二分矿于1956年2月开工,至1958年2月建成投产,采取中央并列式竖井开掘,两井相距30米;设计年产白膏12万吨、青膏3万吨。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二分矿超期服役六年。
继二分矿建成投产,1958年4月又兴建第三分矿,又名一号斜井(或邹郭湾斜井)。当时,正处在“大跃进”时期,该矿一下子新建3对矿井:五八直井、一号斜井、二号斜井;五八直井和二号斜井,因选址不当,井凿至45米处遇流沙涌水,电力排水设备不足而停工,1961年缓建后再也没续建。一号斜井在1961年缓建后,于1963年续建。三分矿于1966年1 月1 日正式投产,至1985年8月试采区全部采完,共采石膏208万吨,延长服务年限4年;1985年3月至1990年,又完成主副井延深工程项目,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1977年7月1 日,国家建材工业总局同意新建第四分矿,作为二、三矿的接替矿井。四分矿位于陡河坡北面,地处郭家湾、盛家滩两个井田的倾斜下部,张家岗至盛家滩矿段东南部,设计能力为全国石膏生产最大矿井,年生产规模为25.9万吨,1989年9月,工程竣工。四分矿建设,就其规模而言,为省膏矿进入国家同行业二级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盐砖”现世 盐海圆梦
1952年,应城结束“膏峒为盐峒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盐与膏同出一峒的历史,原有盐厂全部裁撤,蓄水采卤和熬盐生产停止。
长期以来,应城流传着“地下盐砖”说法。1955年,湖北省政府请两位苏联地质专家,到应城膏矿考察并指导工作。他们在听取汇报、下井考察并查看有关资料后,作出在石膏矿床部蕴藏有丰富岩盐资源的科学结论,给应城人渴望见到“盐砖”,建立真正制盐工业之梦注入新的兴奋剂。1957年,应城石膏公司在进一步勘探地下石膏资源时,发现岩盐,后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测定,应城地区岩盐储量大、品位好,具有大规模开采价值,并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应城石膏公司基建工程处盐井工地”,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5月,“湖北省应城石膏公司”恢复“湖北应城膏盐公司”建制,盐井工地更名为“湖北省应城膏盐公司第一盐矿”;同年9月25日,省委决定,为适应膏盐建设需要,将“湖北省应城膏盐公司”撤销,建立“湖北应城石膏矿”和“湖北应城盐矿”,于1960年元月1日正式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营企业,应城石膏和岩盐采掘业进入全新历史阶段。1958年5月,省工业厅厅长任子衡、总工程师邓焕帮亲临应城实地踏点,并确定盐矿第一号矿井建在老屋湾东侧荒丘上(现烧香台附近),第二号矿井建在龚家巷;一号井建竖井两口,采用中央式布置,两井分别于1959年12月20日和1960年2月13日成井落底。其开采工艺经历了旱采、水旱兼采和水采三阶段,其中水采是盐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大变革,也是井盐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从此矿区劳动条件改善,工人劳动强度减轻,生产率大幅提高。
七、科技创新 “牵羊出圈”
应城膏盐开采四百多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采矿工艺不断改进,矿工们才有“牵羊出圈”一样的感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膏盐开采矮门变高门、长壁充填式、倾斜长壁后退式完整采矿法等广泛采用,并推行房柱法开采,达到增加开采空间,减少冲填,多取粗膏之效;研制并使用“51”型割岩机,实现掏槽取代锤工凿岩;推广“上行开采”,使开采服务年限延长4年,有效缓解矿井接替矛盾;水力压裂法开采岩盐试验成功,由旱采转向以水采为主导,并转至地面建立水采区,使应盐开采技术发生根本变革。特别是从旱采到水采和分层同时开采多层岩盐,数百年的“矿工饭,命来换”的宿命被彻底颠覆,取层采卤真如牵羊一般。
我们坚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应城膏盐开采和加工转化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效益会逐步提升,应城膏盐产业发展之路一定会无限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