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

08-16 16:07   www.yingchengnet.com  

峒商风云

轻财重义“韩诚记”

李怡南 李波

应城石膏因始于绝壁掘峒,又衍生为露头挖峒,这些峒一怕大雨,二畏山洪,三忌渗透之水,采家十分避讳水洞的“洞”字,自称其洞为峒,且所有公文、书牍一律用“峒”字。1919年,北洋政府官员廖辅仁在一份报告中说:“膏盐均属峒产,故膏盐商人又称峒商。”于是,峒商就成为应城早期工商业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应城石膏峒商始于清初;应城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获准熬盐,采矿业进入膏盐兼采阶段,应城膏盐峒商从此产生;应城峒商发达于清末民国初(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北省应城石膏矿有关矿史资料:晚清时期,应城称得上“记”字号的峒商98家)。

应城峒商中不乏惨无人道的敲骨吸髓者,卖国求荣的汉奸败类,丑陋伤俗的、无耻钻营的猥琐之徒,然而,更多的是群英的荟萃、多彩的风姿、社会的干臣。应城峒商富者,富得早、富得久、富得仁、富得豪;应城洞商贤者,或维县产,或护矿权,或捐公益,或仗民义;应城洞商爱国者,爱国弃财舍命,爱得轰轰烈烈;应城洞商智者,能巧夺天工,能革故鼎新,能划梦成真。

“韩诚记峒多(实力雄厚),廖信记膏好(层厚、矿质好),夺锦堂会搞(善于营销)”,这三家商号已成为应城峒商排行的经典。据应城史志上有记载可查的,在应城众多早期峒商中,韩诚庵及其创办的“韩诚记”, 是一个“一家二代三掌门”的峒商大家,也是第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以诚信著称的称得上“记”字号的膏盐“巨富”。

韩诚庵是大富水边韩家坝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为乡绅之家,于清·同治二十四年(1898年)创建“韩诚记”膏盐商号。(注:此可插韩家坝风景)韩诚记衰落于1948年,在应城膏盐业苦撑半个世纪。韩诚庵的父亲韩逢盛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武举人。受家风影响,韩诚庵从小就不愿入学读书,而醉心于舞枪弄棒,习武强身,十几岁便成了应城颇有名气的武秀才。韩诚庵的岳父王德清,其商号叫“王泰记”,是应城西山最早靠掘井卖石膏发家的地主之一。王德清是长江埠王桥人,其父辈多为本县著名缙绅,全凭捐资行善,不少人在当地做了乡长一类小官。王德清有一独生女儿,人称“四小姐”,长得丰润端庄,从小就喜读诗书,颇有心机,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家闺秀。韩、王两家是“转了弯”的亲戚,王德清见韩诚庵少年英俊,便早早将爱女下嫁给韩家。韩逢盛去世后,韩诚庵三兄弟分家,韩诚庵分得15亩良田。王德清不忍女儿、女婿坐吃山空,破例招韩诚庵上门帮忙,做“王泰记”的管事,分管银钱收支,寄望他日后有所出息。

年轻、习武的韩诚庵深谙忠义之道,夫妻俩将韩家坝的土地出租给族人,在矿上开一个小铺,做豆腐和麻绳生意,倾心辅佐王德清经营王泰记商号。不到三十岁,韩诚庵就从岳父手中购得半对富矿,开始独立经营。一个偶然,韩诚庵的族亲韩祥记商号大老板病故,矿峒无人管理,王四小姐立马帮丈夫收购韩祥记两份股,并以“帮忙”形式参与韩祥记家经营,不到两年工夫,韩诚庵逐渐将韩祥记四十八股全部资产收到自己名下,改换招牌叫“韩诚记”。到清·宣统元年,韩诚记又先后收购花园、庙基台、王家坟三座膏峒。后来,听说“双五斗”、“担丘”、“婆婆田”三处老峒的主人要出手卖矿,王四小姐亲自前往考察;当得知卖矿原因是地下水位过高,卤水蓄不上来时,她果断拍板,低价收购这三处矿峒;第二年,应城遭遇百年一遇大旱,峒里卤水浓度高得可立起鸡蛋,不用盐土就可入锅熬盐,韩诚记发了一笔大财。这时,韩诚记决定自己置场打井开新矿。王四小姐懂得雨天地面水色如浆就有石膏的诀窍。大热天,天将下暴雨,天气闷得人心慌,王四小姐在亲验“盐包”返潮流水之后,就出门看水色。她在大暴雨中穿行,见到地面翻红浆的地方就做上暗号,一次看过后还要再往察看,直到确定;然后她不动声色地令人掘峒开挖,很快就掘到“大顶”,挖出富矿。王四小姐因此而名噪矿山,人们说她“跺脚成峒”、“一峒打红、峒峒打红”。

辛亥革命爆发那年,清政府滥发的“引票”一文不值,这时,韩诚记用赊账形式打折收购“引票”。不久,北洋政府承认清廷引票,重申以引票作为官盐销售凭证,且凭引票核减税赋,于是引票升值,韩诚记一次赚了十七万元银洋。接着,韩诚记与王泰记合股开“三斗三”、“水五斗”、“倒坡子”等矿峒;独资开“涂堰角”、“垱口井”、“七斗丘”三处矿峒,办起“中栈”、“上栈”、“西山”、“花园”四座盐棚。至1914年,韩诚记拥有16栈计48对矿井、8座盐棚计32盘连环灶,购买农田2800多亩,并在县城开一处杂货铺和一个大药房,在韩家坝建花园和别墅;1915年,其石膏年产量达3360万斤,约占矿区79家峒商产量的21%,成为应城首屈一指的巨富峒商,时人称之为应城的“半边天”,声名远扬。1918年韩诚庵离世,他为“韩诚记”奋斗了20年。

韩诚庵病逝后,留下二子一女,夫人王四小姐一肩扛起韩诚记全部重担。她聪明能干,端庄富态,成为“韩诚记”第二任掌门人,到1923年,韩家拥有膏峒18对、盐炉535只,仍保持应城膏盐峒商之首。她让长子韩讯天留学日本,帮次子韩济宽打理业务。后来,韩济宽少年早逝,王四小姐将其家业重归韩诚记名下,苦撑时日。王四小姐于1942年冬天在忧郁中去世。

韩讯天(1888~1953),又名信庭,取“韩诚记”商号“诚”而有“信”之意。韩讯天于1921年自费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寻求“强国之路”。1924年初,韩讯天毕业回国,在武昌见到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董必武,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时期,韩讯天回应城,即与地方党组织联系,担任国民党应城县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韩讯天在汉口登报脱党,后避难上海;两年后回应城隐居韩家坝,成为望苍天、养食客、骂朝庭的困顿“狂人”。

1935年8月,韩讯天有所振作,携资赴湖南湘潭与人合股开办“同济膏盐公司”,一时还很有起色。1942年母亲去世,韩讯天开始执掌“韩诚记”商号,成为“韩诚记”第三任掌门人,这时,他奔走于应城和湘潭两地。1944年韩讯天的公司,已成为湘潭膏盐矿区赫赫有名的矿业公司,再现了“韩诚记”的最后一抹斜阳;同年4月,湘潭沦陷,日寇踏破韩家盐棚,公司停办,韩讯天逃回应城,不甘与日伪汉奸为伍,再次隐居韩家坝,后来再辗转到湘潭。1946年春,韩讯天携家返回应城,见到的仍是被日寇摧残殆尽后的凋零。韩讯天于1948年10月,再次迢迢去湘潭,经过一年努力,收效甚微,支撑到1950年时,已是倾家荡产,便只身返回应城韩家坝,做了一名寓公。“韩诚记”这朵飘流的彩云,终于湮没在夜幕下。

韩讯天一身正气,轻财重义。1941年春,日伪宪兵将他捕去,逼他做伪“鄂西保安部参谋长”,韩坚决拒绝,后趁机逃往汉口。在抗日战争艰难的岁月,韩讯天自废韩家田租,捐谷子,献盐、卤肉,支援抗战和救济矿区工农;抗战时期他始终保持与新四军五师等抗日队伍联系,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1953年,韩讯天病逝于韩家坝,终年65岁。“韩诚记”的商号被历史定格在:1898~1950年。

 “韩诚记”艰辛创业,持之做大,并重信守义,勇担应尽社会责任。这对当代社会及广大企业和企业家而言,仍可谓启迪多多——要真正让创业者成为社会大舞台的中心,给与应有的尊重和掌声,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同是,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也要在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之路上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