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荫三:高台晒卤促变革
文/朱木森 图/李怡南
陈荫三,又名树槐,1899年出生于应城城郊保泰湾一膏盐峒商家庭,兄弟3人,排行老三。幼时在县河西矿区接受启蒙教育,聪颖好学,1905年,进应城县高等小学堂,1916年春,荫三告别家乡,来到省会武昌求学。
武昌是辛亥革命发源地,陈荫三怀着崇敬心情来到仰慕已久的地方,但见到的却是北洋军阀王占元在这里肆意鱼肉百姓。他感到无限惆怅,经常深思强国富民之道,不久,他进入中华大学中学部。在恽代英等进步思想启迪下,陈荫三认为兴实业、疏民困,便可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于是他如饥似渴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同时也没放松钻研祖国传统文化。他对古代科学巨著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爱不释手,特别对《天工开物》中与应城有关的盐生产记述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发现早在宋、明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创造和积累一整套科学的钻井工艺和井盐生产技术,联想到家乡挖膏熬盐仍采用北宋前原始方法,不得不仰天长叹。
1919年2月,陈荫三在高中最后阶段由中华大学中学部转到以数理化教学著称的武昌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就读,同年底以优异成绩毕业。1920年赴上海,他进入文生氏补习学校,专攻外语;次年,远渡重洋,到达德国首府,自费就读于柏林大学化学系。
陈荫三以苦为乐,以学为乐,不仅认真学好每一门必修课程,还选修地质学、矿物学、测量学等课程。他不满足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所得到的理论知识,还想方设法掌握实际知识,利用假期深入到德国北海地区膏盐厂矿参观学习,实地考察膏盐生产技术。
1925年夏,陈荫三从德国取道苏联回到北京,同北京女高师附中的吴廉清举行婚礼,次年返回武汉,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理化教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辞职回到应城。他在家乡走亲访友,仔细倾听乡人述说,留心收集膏盐生产情况,深感“各峒商墨守土法,不知运用科学改进生产方式。全矿区峒数虽多,而产膏盐者甚少,丰富的资源未能大量开发利用”。陈荫三定下决心,投身于振兴应城膏盐事业中。
1928年春,陈荫三来到矿区,观察地貌,测量峒深,分析矿样,了解地质构造和生产工艺。经过周密考察,他制订出一套全新钻井取卤计划,并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先土法上马,培养技术力量,积累资金,然后再图谋进行膏盐生产技术改进。
陈荫三汲取前人钻井的经验教训,推陈出新,恰到好处地利用竹子的韧性和弹力,将五六丈长的粗竹剖成4寸宽的竹片,4片为一组,捆在一起,4组并列,做成巨弓,将弓背绑置井架梁上,以篾缆上接弓弦、下联井台钻杆横竿,数人同时下按横竿,按后放松,并作半周反复旋转,以增强冲击岩层力量。他还定时测量,防止歪斜,既加快凿井进度,又保证质量。历时3月,第一口盐井凿成。他随之将竹筒插入井底,用动力汲取卤水,较原井下用小木桶往上戽转卤水,再用大吊桶提卤法大为先进,用工少、工效快。他接着对原材料和工具改进,改用铁管作井腔,用马口铁汲筒代替竹筒汲泥浆、碎岩;不久,还用现代活塞代替原用皮线,用钢丝取代篾绳,用柴油机取代畜力。在整个凿井过程中,陈荫三集设计、施工、管理于一身。荫三这一凿井取卤技术被命名为“笃峒”,很快,膏盐矿商都仿效其笃峒汲卤术。
历来提高卤水浓度的土办法是使用“撒土(灰)法”, 就是在一个平场子上先撒上土或灰,再将“豆腐水”(以能浮起宽寸许之豆腐为度,约六七度,俗称“豆腐水”,通常要将其提高到20度左右,鸡蛋能横浮其上,俗称“鸡蛋水”,才能熬盐。)泼在土上面,晒干后又泼,再晒再泼,反复多次后,再用水池泡盐土,泡成含盐泥水,澄清后以熬盐。其生产周期长达一两个月,遇雨天,时间更长,且费工时,熬出的盐质量也差。为改进浓卤法,陈荫三开始新试验。他借鉴、改造德国北海盐区“枝条架浓卤法”,建成应城第一座“晒水台”。
晒水台高效省工、价廉质优轰动应城,峒商都争相仿效,纷纷派出技术工人参观学习。陈荫三一概热情接待,毫无保留传授经验。天津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1940年首创的化工学术刊物《黄海化工汇报》第1卷第1期《盐专号》中发表《枝条架之性能及盐卤浓缩试验》一文中写道:“枝条法,本社因其轻而易举,确有益于制盐技术之进展,故特从学理方面加以阐明,期其普及,而宏其效果焉。”“七七”事变后,范旭东毅然率领永利、久大等盐厂全部技术人员,冲破包围,向四川迁移。永利公司何君熙先生是陈荫三留德时的同学,早在书信来往中便知晒水台试验成功消息。何先生在此次迁途中,专程来应城,邀约陈荫三一起去四川自贡,为发展抗日民族工业贡献才智。荫三因疾病缠身和沉重家累无法成行,他向老同学倾吐内心苦衷,并详细介绍晒水台的试制和使用情况,请何君熙到生产现场作周密观察;接着动员参加晒水台试制的木工范国材随同何君熙到四川帮助搭建晒水台。
范国材到四川帮助搭建晒水台
晒水台传到有2000多年历史的我国制盐中心自贡,在当地被称为“枝条架浓卤塔”。“乐场灶商曾与永利公司何君熙谈及,因何君熙曾游应城,知之颇详,委托杨春澄君指导建造;并得到应城工头范国材来川襄助,四川盐场利用枝条法,以此为嚆矢……”(《黄海化工汇报》第1卷第1期)又一说:“自贡盐厂久大公司枝条架浓卤塔,基本按照湖北应城膏盐区枝条架法制造。久大盐业公司自贡模范制盐厂建成试用效果显著,自贡东西两场盐商纷纷到久大公司参观,西场公署场长何国俊参观后,于1939年9月23日致函久大询问建造问题,接着于1940年1月3日邀请久大公司派工程师到署指导建设两座,愿以高价相聘。川康盐务管理局为推广和普及受益,于1940年初规定各井灶为浓缩卤水,节约燃料,必须建设晒水台。从1940年起,自贡两场建塔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了。”(《盐井史通讯》)枝条架浓卤塔的建造,促进了战时食盐增产,自贡盐产量由1938年的456.8万余担,增至1941年的525.7万余担。晒水台在抗战时所发挥作用是明显的。
陈荫三还尝试用科学理论来揭示地下奥秘。1932年秋,陈荫三去看望启蒙老师邹峄儒先生,在交谈中他兴奋地向邹老师说道:“凡有白膏和黑膏的地方,底下还有岩盐,是结晶体。”他据此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应城地下不仅贮藏大量石膏,还有以往尚无人知晓的丰富岩盐。为证实自己论断正确,陈荫三又开始新探索。他苦于经济条件限制,又不可能进行地质堪查,只有利用旧有资料从废峒周围探查、选点,最后决定在应城西山鲫鱼田凿深井。踌躇满志的陈荫三认定自己一定能在应城找到岩盐。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没有外援也要钻下去。长年累月的操劳,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袭击,使他心力交瘁。他倾注了心血,历尽了艰辛,开始凿深井取岩盐试验,可到头来,不得不因经济、精力两尽而中断。
1942年6月,荫三从四川回到应城,这时他的盐厂已被焚毁,失去生活来源。但日本宪兵仍未放过他,几次威逼利诱,要他为“大东亚共荣圈”效劳,均遭到严词拒绝;后来日本人将荫三抓到城关城隍庙软禁,还把他熬棚里所存五金器材全部抄出没收,加上罪名。陈不甘凌辱,服毒自尽,年仅43岁,葬于应城伏虎山。消息传到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挺进报》及时报道了“爱国民族资本家陈荫三不堪日寇压迫,含愤自杀”的消息。1948年4月,湖北省建设厅编印的《湖北建设概况》也记载有:“在日寇迫害下,峒商陈荫三愤然服毒自杀之惨变”。陈荫三爱国气节为群众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