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他从湘江之畔来到荆楚大地,甘将青春献杏林;他名校毕业扎根基层教学,半世辛劳写华章。他是学生眼里“最儒雅老师”、是学生心里“一辈子的良师益友”。他就是应城一中退休老教师潘祥健。
应城一中老教师 潘祥健
他们回来,到我这里来,他们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把他们真的当子女一样看待。所以说教书这是最大的乐趣和收获,看着学生健康的成长,为国家出力,我们也感到高兴。
每年春节,都是应城一中退休老教师潘祥健最期待和忙碌的时刻,那天,他曾执教过的89届一班,会有一些学生不远万里,在新年到来时来老师家里,向他表达思念和祝福之情,三十年来,从不间断。
应城一中退休教师 潘祥健
他们到我这里来,并不嫌弃我的条件差,因为他们现在都是博士生导师、企业高管,条件相当好。我也不嫌他们人多,彼此之间没有局促,非常融洽。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潘老师做得更多的是教学教研工作,89届一班是潘老师唯一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也是应城一中第一次以学生投票的方式,选举出来的“民意班主任”。
八九届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 陈明祥
潘老师本身就是我们物理课的任课老师,我记得是88年上半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再继续担任我们班主任了,所以我们就征求了潘老师的意见,他也认可,同时我们班干部就找到了学校,学校领导也同意了我们这个请求,所以最后就请潘老师出来,做我们班主任。(首先他)板书非常工整、思路非常清晰,所以他的这种教学的成绩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其次实际上他是真心关心我们同学,他的个人能力方面(突出),再一个真心爱护学生,所以这样的话,同学们更愿意接受他。
陈明祥是89届一班的班长,那时在班级里成绩并不算冒尖。潘老师却看出了他身上巨大的潜力,除了在学业上对他严格要求,还经常以“蒸馒头要加把火”等形像比喻为他加油打气。陈明祥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理想大学,八九届一班的高考录取率也在60%以上。
八九届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陈明祥
在高考前一个月有一次预考,我的预考成绩实际上很不好,大概只考了四百七八十分,这种成绩基本上是上不了大学的,所以我当时还是有点着急的。但是潘老师(作为)班主任实际上也很清楚,(首先)这个成绩不是我的真实体现,但是他也没有直说,只是在一次班会上,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晚上说,有些同学就跟蒸馒头一样,到了该发起来时就应该发起来了,我就知道可能是在说我,我们后来调整了下心态,就能把这个我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甚至高水平发挥出来。他这种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还是有一些技巧方面的东西。
“人生浮沉几十载,同学情谊最难忘。”毕业至今,89届一班大型的聚会办过七次。每次聚会都让同学们感怀良久,感慨万千:感谢我的青春岁月有你,感恩为梦想奋斗的每一天。
应城一中退休教师 潘祥健
每次聚会同学们相见都热烈拥抱、互致问候、畅谈友谊、共叙未来,情景非常感人,有的同学都长谈到深夜,彻夜难眠。每次聚会分别时很多同学都是热泪盈眶,难分难舍。
有人说,“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刹那,教师就开始用自己的服饰、动作、神态、修养等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力的辐射。”在学生们眼中,潘祥健老师永远是衣着整洁得体、气质儒雅亲切,可是对待教学工作,他又是那样的谨慎严格。
79届校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彭昊
潘老师平时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却非常严。记得有一次物理期末考试,我的题目全部答对了,潘老师却只给了我80分,我感到有些不解。潘老师却说,你的题目虽然全部答对了,本来应该是100分,可是你的卷面很不整洁,太潦草,必须扣20分,以后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潘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让我觉得做题跟做事一样,一定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40多年来,潘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深刻地影响到我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让我受益终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应城一中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都非常艰苦。男生没有宿舍,只能在大礼堂睡高低床,冬天也没有热水,吃饭时,很多农村的学生都是周末从家里带腌菜、豆豉就着馒头解决一个星期的口粮。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学生们依然铆着一股劲勤奋学习,充满奋斗的激情与骄傲,也让同学情如手足,日久弥坚。
应城一中退休教师 潘祥健
我们这里的学生,百分之60、70条件都不好,都是农村的孩子,都是星期六回去带腌菜,带豆豉来吃。买菜他们讲的,都是两个学生共着买一碗白菜,本来白菜只要五分钱一个,最多一角钱一个,但是两个学生共着买一碗白菜,是那样的条件。
今年83岁高龄的潘祥健老师见证了应城一中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学子从懵懂到成熟,从逐梦到圆梦的过程,“忆往昔九十载风雨兼程”,他坚信,应城一中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应城一中退休教师 潘祥健
国与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一中任重而道远。承此一中九十华诞之际,我们祝福一中越办越好,我们也相信一中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辉煌,为祖国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增光。
撰稿:李 莲
摄像:胡 浩
制作:董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