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糯稻香 “荆”彩庆丰年 | 新农人当“头雁” 绘就应城好“丰”景

10-02 23:49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垄上行

每年丰收时节,广袤的田间地头都活跃着一批“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绘就一幅幅乡村丰收画卷。今天我们就前往应城,认识他们其中的两位。

正在给乡亲们做农机安全培训的张俊培,是孝感应城市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

1999年,在外打工的张俊培回到老家,看着父母和乡亲们辛苦种田,却收入微薄,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萌生出通过农业机械化来种地的念头。2009年,张俊培联合村里六位村民一起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耕地、收割作业服务。

“后来,我们当地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和我们当地银行部门联系,积极地帮我们申请贷款。应城市俊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俊培介绍,当时一个是资金不足,一台机器五六万;另一个就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机,不会驾驶不会保养。"在购买农机之前,相关的农机部门就对我们进行农机驾驶操作培训。"

有了政府支持和帮助,2012年,张俊培的合作社成功实现了机械化育秧、插秧。第二年,张俊培又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变身“田管家”,对乡亲们的田地进行托管。

应城市义和镇季伟村村民张新元说,张俊培理事长的技术好,田整得比较平,割水稻又割得干净,损失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都让他来给我们操作天块。我们投入少了,现在收入反而增加了,很感谢他!

如今,张俊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农业机械设备129台套,可为农户全程提供耕、种、管、收、运、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总服务面积达到10万亩,2023年仅农机作业收入就达235万元。

张俊培表示,他还将结合义和镇湖区实际情况,引导农户发展再生稻种植,通过稻谷产量的增加来提高农户收入。

在应城,像张俊培一样有着农业情怀的的“新农人”并不少见。应城市黄滩镇上河村村民李红斌在外做家纺生意十多年,事业有成,2015年,返乡后的李红斌看到村里部分田地撂荒,十分可惜,于是他下决心把创业重心投向农业种植领域。

应城市祥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红斌说,2016年刚好遇到洪灾,当时情况不是很好,他们4月5日种的玉米到6月份就淹了水。“当时政府还给我们的扶持力度蛮大,让我们抢种补种。我们接着又种了一茬,后来7月份又涨水又淹了,当时已经搞得精疲力尽了,真的很灰心。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把“新农人”留下来的关键。在了解到李红斌的情况后,应城市农业农村局调派专家全程指导,将种植品种改为水稻,并提供了种子、肥料等物资。随后,李红斌的创业逐渐步入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

应城市祥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红斌表示,水稻这块产量和收益都比较稳定了,他们2600余亩地吸纳周边五、六个村的村民,基本上每年给他们可提供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应城市祥丰家庭农场员工王春芳表示,她们原来在家里种地,只种十几亩地,也搞不到什么钱,只能顾生活。“现在在这个农场比家里要强一点,收入要多一点,这边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我们很满意!

近年来,应城市通过对生产技术、产业发展能力、素质素养协同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农村创新创业平台8家,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引进专家教授共计200余人(次),服务农业主体500余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50项以上。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先成表示,两年来,该市选出最美致富带头人30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各类新农人2000余人,带动5万余名农户增收致富。

应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新洲介绍,该市将持续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领头羊作用,带动更多新农人创新创业,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来   源 :垄上行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田艳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