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臭水沟变身清水河扮靓田园风光,一座座蔬菜大棚正沿着公路线搭建而起,一个个与水为邻的村庄迎接八方游客,点亮“诗和远方”……翻开黄滩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画册,一幅幅风光秀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跃然纸上。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惠民工程。近年来,黄滩镇针对辖区小流域现状,全面分析本地自然生态资源情况,全力打造老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做优生态、做美村庄、做强产业,全力绘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黄滩的“底图单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美丽乡村”——“河”颜悦色,和谐家园
走进临江口村,“江畔”杨柳依依,两岸绿树红花掩映间,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图,引人沉醉。
临江口上溯到明洪武元年,已有600余年历史。据文献记载,这里的先祖在“江西填湖广”中,由官方移民,从岳阳沿长江入汉水,再经天门河(今汉北河)进富水来到这里。
然而,过去十几年间,受两岸生活污水等因素影响,临江口一度失去了昔日风采。环境脏乱差,河水受污染,夏天经过时异味扑鼻,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居民苦不堪言。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黄滩镇整合“美丽乡村+水系联通+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充分利用临江古街历史文化底蕴和老县河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实行保护古街、改造新街,挖掘文化、美化环境,推动村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同时开展了新一轮包括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垃圾分类试点等内容的集中整治,经过整治,临江口的环境焕然一新,焕发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周边环境“蜕变”后,临江口如今“人气很旺”,一到傍晚,附近村民都喜欢来这里散步。
人居环境的改善,也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少村民把自家的花花草草搬出家门,种在了临江口畔,为沿途美景再添几分魅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变现“产值”,生态“生金”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喻家村的蔬菜基地就尝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甜头。
黄滩镇以喻家村一体化蔬菜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项目为牵引,整合乡村振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水利灌溉等相关项目资金740余万元,新建钢构厂房1050平方米、预冷库500立方米、气调保鲜冷库1500立方米及配套设施,走“基地+冷链+仓储+物流”的高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招引湖北一禾农业合作社,建设200亩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大白菜、包菜、西兰花、萝卜、西红柿、黄瓜、茄子、花菜、毛豆等时令鲜蔬,预计2027年生态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带动本村群众本地就业务工,提高群众年均人收入8000元。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效益。无独有偶,在老县河流域综合治理节点上的龙口村,在外乡贤、菲律宾华侨李建刚回乡创办龙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该公司一期投资500万,流转农田230亩,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小流域综合治理+赋能文旅”——“中华粉笔第一村”,破茧成蝶
应城市老县河流域面积约60%在黄滩镇。然而,多年来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加之堤岸崩塌、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塞、水流受阻,老县河流域一度“堵得慌”。
因为堵,汛期来临,洪涝不断。2016年,老县河刘垸堤岸决口,半个黄滩镇成泽国,刘垸村首当其冲。
由于缺乏系统治理,老县河刘垸段河道破损、植被杂乱,邻河民居颓弃、村容不整,与“中华粉笔第一村”地位不相匹配。
为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黄滩镇坚持问题导向,利用“两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生态治理项目的契机,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治理。该项目通过对老县河进行清淤清障、护砌河岸、植生态护坡、水土保护毯护坡,新建堤顶路面、生态防浪墙、亲水平台、堤脚挡墙等措施,致力于打造水秀村美的清洁小流域。
流域治理“唤醒”老县河,为黄滩的美增添了一分灵动,为刘垸的百姓馈赠了一份美满。现在走进刘垸村,村民房前屋后的架子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粉笔,仿佛走进了彩色王国。
“不仅要卖粉笔,更要努力挖掘‘粉笔村’的文化魅力,卖文旅融合产品!”展望未来,“粉笔大王”刘小锋期待满满。
以水为媒,村美业兴。小流域综合治理,让群众在绿水、青山、沃土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一个个美丽黄滩的“底图单元”,正托起老县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画卷。
(来源:应城市黄滩镇 特约记者:李游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谢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