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织牢信息保护网迫在眉睫(网上中国)
2016年09月29日06: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载:人民网
“你好,我是杂志社的,可以帮你发表职称论文。”自从在网上报名职称外语考试后,李女士经常会接到类似的电话,让她不胜其扰。她很纳闷,自己的报考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这还只是广告骚扰,如果遇到电信诈骗,那就更麻烦了。”李女士说。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流通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裸奔”的风险。如何织牢信息安全保护网,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非法使用,成为关乎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倒卖信息形成黑色产业链
买傅园慧身份证号加送胡歌证件号,300元打包出售明星个人信息,包月可获取航班信息系统查询权限……近日,媒体曝光了网上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令人触目惊心。据报道,在微博、QQ群、网络论坛等平台,很容易就能找到兜售个人信息的卖家。除了“零售”和“打包”,这些卖家还招收二级代理,“我用最低的价格卖给你,你卖出去多少钱就看你自己了。”一名倒卖明星信息的微博博主说。
今年5月,山东菏泽公安破获一起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大案。在警方展示的中间商“价格表”上,50多种个人信息交易大项被明码标价,其中不仅有学籍、个人征信、电信话单、银行流水等“基本款”信息,甚至连计划生育、企业征信、公司账号明细等略显冷门的信息也能提供。在此案中,中间商还能承接“私人定制”服务。只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情况,就可以买到特定人员的征信记录、手机定位等信息。
“内鬼”频现折射监管漏洞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除了可以用来进行精准营销之外,还可能被用于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比如电信诈骗、洗钱、盗窃、行凶等。由于有利可图,只要存在监管漏洞,就会有人钻空子,形成倒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立众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累计查破刑事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00余人,查获信息29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4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近900个。在已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来自银行、教育、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网站等行业内部人员达到270余人。一些大案要案中“内鬼”频现,折射出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监管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被抓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坦言,在银行业和快递业,利用职务之便查询征信信息和快递信息的行为“很常见,很多人都这么干”。虽然涉案的公司、单位有相关规定,严禁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但“实际上没人管,完全靠自觉”。
多方合力保障信息安全
“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浩对本报记者指出,一方面,由于信息泄露渠道多种多样,难以判断泄露源头并进行举证;另一方面,对于涉事单位和个人的行政、司法追责不够严厉,没有产生强有力地震慑作用。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综合运用制度和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遏制信息泄露。”李立众指出,“出了事不仅是揪出几个内鬼,而要全面反思内控机制的漏洞,追究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这样一来,才能促使有关部门和企业真正重视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安机关将继续对窃取、贩卖、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力推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
洪浩认为,公安部开展的专项行动对于斩断信息倒卖黑链、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共同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洪浩说,“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让违法行为被严密监控,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邹雅婷)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