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应城市立足实际、对城市发展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加快建设全省绿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全国重要的食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两区一地一中心”),持续做强孝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推进应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两区一地一中心”建设中,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接续“古色文化”,绘就“两区一地一中心”的“亮色图”。源远流长的蒲骚文化是在商周中原文化中孕育,不断融合楚文化,经过发展、演变而形成以多种形态呈现的应城特色区域文化,特别以屈宋为代表的文学辞赋浸润了蒲骚文化,以文物遗迹、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传承至今。为了擦亮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蒲骚文化,应该采取借船出海策略,从学理上进一步加深对蒲骚文化与屈原和离骚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和阐释,把蒲骚文化合流到离骚文化中,寻找蒲骚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赋予楚风蒲韵新的时代内涵,推动蒲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接续传承蒲骚文脉,让蒲骚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标识度和“活起来”。
传承“红色文化”,绘就“两区一地一中心”的“成色图”。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应城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应城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光辉历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要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许白昊革命英雄业绩展示厅等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两区一地一中心”建设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斗精神力量。同时要发挥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适度开发“周末到应城”红色路线“一日游”。
聚焦“绿色文化”,绘就“两区一地一中心”的“底色图”。绿色文化是一种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认同,也是一种崇尚绿色生态和绿色生活方式自觉。在“两区一地一中心”建设中,应城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对绿色文化价值认同,积极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打造全国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合理利用老工业基地变废为宝,发展盐穴储能,让“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应城绿色工业升级,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同时推动城乡融合、农旅协同发展,实现“绿色颜值”向“绿色价值”转变,打造一批绿色经济的增长点,以点带面,厚植应城高质量发展底色。
挖掘“白色文化”,绘就“两区一地一中心”的“特色图”。以开采石膏、岩盐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是应城工业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现象,承载着城市历史、凝聚着工匠精神。自明朝嘉靖年间,应城开始开采石膏。开采石膏300年后的清朝咸丰年间,开采膏盐发轫,“膏洞为盐洞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新中国成立后,从膏盐开始转向岩盐。自明朝以来,历经数百年,应城从蒲骚古邑演变成“膏都盐海”,积淀了深厚的工业文化软实力。在“两区一地一中心”建设中,应城要多角度、立体化挖掘“膏都盐海”工业文化价值,传承“膏都盐海”工业文化,把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文化创意相结合,依托岩盐资源优势推动盐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延长盐化工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潜力产业,为把“膏都盐海”区域特色产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硬”发展提供软支撑。
在“两区一地一中心”建设中,应城要以“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白色文化”为载体,以文兴业,强化文化赋能,推动应城高质量发展。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董亚平(“文安平”网评团队,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谢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