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应来之城。应城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应城市在打造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糯稻产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应城是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现有70万亩以上水稻,其中籼糯稻39万亩。应城着力擦亮“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金字招牌,发挥乡村产业“领头雁”作用,以农业产业强市建设为抓手,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的发展思路,持续做优做精乡村特色产业,实现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稳粮增收,端稳“金饭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应城市在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成为“良田”。实行“小田改大田”,应城先后投入26.26亿元,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推动了产业发展。一穗小糯米,富了一村人,美了一座城。
做优品质,发掘产业“新绿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应城市围绕发展壮大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加强了土地流转在55万亩以上;在全市12个乡镇建设糯稻生产基地37万亩;开展了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等科技服务活动,扩大了10万亩全国绿色糯稻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快了糯稻标准化生产建设步伐,实施了湖北中磐粮油三期糯稻深加工项目,促进了应城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加速发展。同时,支持中磐粮油、运发米业等企业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唱响珍珠糯米、康圆糯米等知名品牌,形成了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格局。
培养人才,打造致富“新雁阵”。科技创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方面,应城市通过职业农民基本技能培训、联合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着力培育本土人才,让更多“土专家”“乡创客”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切实发挥人才“乘数效应”,为乡村振兴厚植“智力沃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承载富民梦想的一粒粒糯稻,正成为撬动应城乡村振兴新引擎。随着粮食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辐射能力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应城特色粮食产业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书写出乡村振兴应城新辉煌!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罗姣(襄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谢进军】